
记者 殷志军 徐喆衎 李瑾琳 陆翔
拓印是一门古老的技艺,有“古人的照相机”之誉。近日,在华泾镇大桥生活盒子,“非遗零距离,小小考古家”金石传拓非遗课程为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这也是华泾镇与上海宁国禅寺非遗工作室联合推出的公益课程。
课堂上,课程首席主讲、拓印技艺非遗传承人王克华从拓印技艺的历史渊源、 拓印的文化常识入手, 让孩子们对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有了整体的了解。“同学们在学校里都有练习毛笔字, 而临摹的字帖就是靠着拓印而流传下来的。 ”“那些在室外的石碑, 或经历风吹雨淋,或遭受地震灾难,或在战火中损毁,仅有一些拓片传世,故而弥足珍贵。”“金石传拓,就是用纸和墨从器物上锤印出来,完成这番复制工作的一项技艺。 ”
理论讲解完毕后, 老师带领孩子们制作后期将要拓印用的工具———拓包。 跟着助教老师的讲解,孩子们开始动手。在塑料袋中塞入小小的毛毡垫片,再加入足量的棉花,扎口处不断旋紧,在最外面包上绸布,保持平整,最后用棉绳捆绑好,一个小小的拓包就做好了。 看似简单的制作过程, 要达到标准也是不容易的, 而最后的检验标准就是后期要用这个拓包进行拓印。“让我摸摸你的拓包怎么样,比我的要紧实,我再试试”“绳子怎么扎, 老师你再示范下” 报名参加课程的孩子年岁不一,有的学过拓印术,有的是手作劳动爱好者, 有的自称“动手能力有点烂”, 孩子们制作拓包期间,不时向老师请教,一个做完后, 还想完善制作手艺,又开始制作第二个……
本次非遗课程共有6讲,从拓印技艺概论到三类拓片实操,再到拓片托裱及题跋。参加课程的同学们最终将完成三类拓片的拓印, 并对其进行托裱及题跋,形成完整的拓印作品。王克华告诉记者:“我们的课程以动手实践为主, 理论指引为辅, 就是希望孩子们既能认识古法拓印技艺, 还能在实践中学会专注,有一份工匠精神,更是在培养孩子的艺术创造力。”让非遗技艺走进下一代, 让孩子们了解非遗、爱上非遗、传承非遗, 这也是此次课程开设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