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俗语:“端午三友挂家门,家宅兴旺人安康”,那悬挂家门的端午三友,是指三种植物,也就是艾叶、菖蒲、蒜头。 早在南北朝时,端午又称“沐兰节”,在荆楚一带有采艾草的习俗。 那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和蒜头一样有杀菌作用。有一种说法,那菖蒲作宝剑,艾草为鞭子,蒜头就是锤子,称为端午的“三种武器”,可以斩除妖魔,退避蛇虫侵害,病菌骚扰。
现实中,古人早就发现,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暑交替之时,天气多雨潮湿,容易引发各种疾病,还有蚊虫、蜈蚣、毒蛇等有毒动物,明显增多。 因此,古代端午那天,就形成了一个传统习俗,在家家户户的门前, 悬挂艾草、 菖蒲和大蒜等。那悬挂的目的,是让它们的特殊香味,避毒虫、消病毒、除恶气,能够祛除病疫、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等等。
那艾草,散发浓烈香气,在民间为辟邪之物,还有招百福寓意。 艾草是一味中药, 有民谚说,“家有三年艾, 郎中不用来”。 在中医临床中,那艾灸、煎水外洗病患处等,数“五月艾”药效最佳。有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那古今之人,都有在家门口插艾草习俗。 那插艾草讲究,采艾草也有说法,必须在天刚放亮,鸡未鸣前,就要出发去割艾草。那艾草割回家后,要挑选人形艾草,扎成虎形,粘贴于门上。
菖蒲,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可制香料, 在民间也是辟邪之物。《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草药上品,称其“味辛,温。可开心孔、补五脏、透九窍、明耳目、久服不忘、不迷惑、延年益智、高志不老……”这么多疗效,让世人非常喜欢菖蒲,并将菖蒲打粉,制作香囊。
在民间,端午不仅挂蒜头,还有吃大蒜习惯,有谚语说,“端午不吃蒜,邪从门前钻”。 在端午中午,民间有个习俗,就是许多人家,选用独头大蒜,放在灶膛里烧熟后,给孩子吃。 事实上,端午吃大蒜,好处多多,孩子们在夏天不会拉肚子,肚子里也不会长虫子。 有些地方,还会把大蒜和鸡蛋一起煮,一家人一起吃早餐。
两千多年来, 端午节一直是美好节日,全民族避瘟驱毒,祈求健康,形成的许多传统习俗, 不只是悬挂菖蒲、 蒿草、蒜头,还有喝雄黄酒、五加酒,吃粽子,佩戴香囊等习俗。 于是在民间,那端午三友还有种说法,就是悬挂艾蒿、佩戴香包、喝雄黄酒。
有民谚说,“带个香草袋, 不怕五虫害”。 那香草袋,就是香囊,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佩戴习俗,可以避除秽气,预防传染病,还可开窍醒神,颐养身心。 那制作香囊,可用到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等中药,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 将这几味中药,研细后放在布袋中,缝合好佩戴在胸前,或挂在腰际、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 在端午时节,随身携带一个香囊,好像身挂“空气净化器”,让人神清气爽,九窍通开。
俗话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那雄黄,内含有毒砷盐,害虫闻之食之,会中毒消亡。 民间很多人,在端午节饮雄黄酒, 但那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分解为砒霜,因此中医不建议内服。 事实上,喝雄黄酒不仅不能驱邪解毒,反而会中毒,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 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症状,重者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麻痹, 意识模糊、昏迷等, 甚至会致人死亡。 那雄黄酒,将其外涂在毒虫叮咬处,或者包疖痱子等病患之处,甚有疗效。
端午三友, 还有一种说法, 就是指“艾、菖、香”三物。 那香,就是香草,一种常见植物,清香芳沁,在古代常将香草,用来驱蚊驱虫,驱邪消灾,祈福安康。

端午“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