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姚丽敏
6月10日是我国第十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更好地传承、弘扬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非遗盘扣文化展在漕河泾街道文化中心举办。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的56幅盘扣作品展现了各个民族的独特风情和文化魅力, 由非遗传承人珊丽娜耗时十余年精心制作完成, 此次展览也是该系列作品的首次展出。
盘扣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历史悠久,造型精美,代表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也是漕河泾街道的文化特色之一。在此次展览中,展出的五十六个民族非遗盘扣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技艺水平,而且呈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哈萨克姑娘的花帽多以鹰羽毛作帽缨; 塔吉克族女子的一顶绣花圆顶棉帽需要绣一个月才能完成; 维吾尔族女孩爱穿裙装,内穿淡色衬裙;柯尔克孜族夏装以绣花圆领衫为主,套上镶边饰的黑色坎肩,再穿青布长裤、 戴上白色毡帽, 色彩对比强烈;乌孜别克族妇女很会打扮自己,春、夏、秋季一般戴被称为“朵皮”的小花帽,青年女子戴色泽鲜艳的“朵皮”,并在上面罩一条明丽的花头巾……同为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 服饰上却是有许多讲究,“看上去很像,但是不一样”,珊丽娜一一为参观的市民讲解,如数家珍。
记者了解到, 为了更好地表现与还原各个民族的特色, 珊丽娜在设计打稿前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与图片, 寻找各种与其民族特色相匹配的布料。
56幅作品中当属畲族的最为耗时。 作品中,畲族男子手执丝带,而作品的难点就在丝带的制作上。 这根丝带是所有作品中最长的一根, 要线条流畅, 还要有宽窄变化,丝带外缘镶边,内部塞棉,在固定过程中如何保证其不变形、不走样,珊丽娜反复试验,耗费了近一年的时间,其制作过程也让她收获颇丰,“通过这件作品我学会了一门手艺,之后我还制作了一幅飞天的盘扣,其中大量的丝带,就是用的这个方法。 ”
环绕展厅一周, 盘扣作品中体现出的多彩的民族服饰、特色的民族器乐、传统的民族运动等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让前来参观的市民立刻感受到各民族人民的性格特点、走入他们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