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暑假, 带孙子去考古文化研究所拜访钱汉东先生,走进工作室,见一排排玻璃柜摆放着各种瓷器和瓷片, 有碗罐瓶盏, 有壶碟盆盘,有钵盒盅鼎,有匣盂筒枕等等,孙子瞪着大大的眼睛,好奇地问这问那。于是,钱老师给我们介绍每件器形上的不同图案,有的精雕细刻,有的手工描绘,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每一件陶器皆不重复。
此后,孙子爱上了陶器。每年放暑假, 我都带着孙子去光临田子坊陈逸飞工作室,欣赏陶艺。 开始,陶艺师会先给我们演示一下基本制作流程, 包括适合的转盘转速, 在不同步骤会用到不同手法,胳膊的摆放,烧成后的成品与原本的泥坯大小差异比例等等,非常细致。 然后 ,陶艺师给我们一团陶泥,他示范,我们照着做。 先放在手里捏,再往桌子上拍,泥厚了放水调,薄了再加泥,反反复复捏成一个圆的泥坯, 放在转盘上,转盘不停地转,接着要靠自己努力制作出作品形状。 倘若失败了,要耐心地继续操着,一次次尝试,为的就是完成理想的作品。孙子安静坐在那里,一边用手去掉多余的泥,一边把外面抺光。 陶艺师说不能停,要继续抺,否则就不圆,转了好久,一只形状漂亮的艺术碗坯诞生啦。
一周后, 又带孙子去田子坊工作室, 给制作的陶碗上色。 我特意给孙子穿上一套蓝式短袖衣服, 上面印有易经符号, 感觉与陶器颇为协调。来到工作室,在碗边画简单横线符号,用尖硬的笔,蘸着均匀靘蓝色上釉, 线条要均匀,需屏住气慢慢地画,结束后在碗底签上大名、年龄作为留念。然后,陶艺师集中这些半成品送到窑里,经过1000多摄氏高温烧制,最后算是成品, 可谓是一件非常棒的纪念品。
如今,客厅里显眼处,摆放着孙子的陶瓷作品,杯子、花瓶、笔筒等,像是艺术品展览。有客人来,他就滔滔不绝地介绍每一件陶器上的不同图案。
其实, 做人与做陶瓷是同样的辛苦和神奇, 要千锤百炼,要经过火的洗礼,一路上有无穷意外, 又要主动出击,又要被动选择,常常身不由已,有时要借“天助”,步步踏准,如履薄冰,奋力向前,才能绚烂夺目。 即使成了一只普通的“碗”,也不裂不歪,只因有用,才会被珍惜,才得平安度一生。
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