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征

/长丰坊志愿服务队伍

/夏斌红

/张春芳

/枫林街道党工委护医和配药专项工作组

/右为浦建红

/王向导
文/记者 奚亮
6月刚至,初夏的上海正在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有一群人始终坚守在徐汇基层防疫的最前线,他们是居民区的“救火队长”“守护员”“贴心人”,只要疫情一天不退,他们的志愿服务就一天不停。 早在4月,900多名市级机关干部就下沉到徐汇区各基层岗位,1200多名区级机关干部来到方舱、社区的“主战场”,超4万名在职党员全部纳入307个居民区编组。
社区志愿者、基层社会工作者,再加上“增援力量”的及时补充,组成了一支支强而有力的常态化抗疫团队,他们迅速组织开展“健康守护”“特殊关爱”“楼组党建”三个专项行动。
救火队长:协同作战切实发挥“战疫指挥棒”作用
3月,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大家的生活秩序, 许多紧迫的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各居民区更是面临着人手紧缺的问题。
谁都不是天生的英雄,但面对疫情,谁都无法置身事外。 党员、 机关干部的增援,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疫能量的不足,但对各团队之间的协同能力也是一次考验。
向征是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党支部副书记,初来乍到之时,她第一时间联系了肇嘉浜居委会,和其他20多名志愿者一起,分级管理、统一部署。 报数、收样本、收医废、环境消杀……如今,这名“点位长”已经可以统筹安排整个核酸采样环节。
张春芳, 海螺花园小区的居民都习惯称她为“张队”,本职是上海建工四建集团安装工程公司的一名党员员工。 小区封控以来, 她最早来到社区报到。 说起为何会成为队长,还“带出”了一支志愿者团队,她只说:“这要感谢我们楼里的居民和志愿者团队,居民们非常配合,志愿者不计回报,大家一起努力,才有了这样的成绩。 ”
4月20日,武宣路方舱医院正式开舱收治新冠患者, 来自徐汇区拆违办的浦建红,深知时间紧、任务重,她火速联系调配各方物资资源。 从方舱内部结构的施工改造规划到与各工作小组的沟通协调, 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的她持续与医务人员共战一线。
夏斌红是上海市市级机关系统支援田林街道的突击队队员。 在一次转运密接的任务中, 有位母亲带着初三的女儿和小学一年级的儿子, 硕大的行李箱加上孩子们沉甸甸的书包,让她显得十分忙乱。 夏斌红见状,一把拖上行李箱,并把书包背上肩头, 一路把母子三人送上了车。 面对大人孩子的连声道谢, 她只说了一句:“我也是一个妈妈。 ”当得知组织需要增援力量时, 已完成攻坚任务的她二度出征,重新回到抗疫前线。
他们是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在没有硝烟的抗疫战场上, 一名名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一个个战斗堡垒巍然矗立,鲜红的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守护员:就医配药“不断档”
他们使出“十八般武艺”
特殊时期,百姓的正常用药不能停,尤其是老年居民多患有慢性疾病, 需要定期服药,而随着封控时间的延长,居民配药、买药的需求逐渐增加,各类药品的名称、剂量、用法都不尽相同,解决就医、代配药成为一道“必答题”。
在长丰坊, 不少老人无法通过互联网医院配药,纷纷向居委求助。 为此,在长丰坊党总支书记蒋锋和居委主任赵申的牵头下, 居民自发组建起一支跑腿配药、 送药上门的志愿服务队伍。 他们制定排班表,登记录入病例,配药、送药岗位分明,成立不到一个月,不仅帮本小区居委清空了之前积压的药品需求“库存”,甚至还帮隔壁小区居民配到了相关急用药品。
“85后”的王向导是徐汇区政协委员和区青联委员, 他是徐汇区代配药青年志愿者突击队队员。 他与组员承担着
徐汇东片区配药任务, 在他看来,配药是系统性工程, 每个环节必须密切衔接,每周一、三、五
搜集用药需求,二、四上门
取社保卡,下午配药,晚上
再为居民送药,碰到一些短
缺药品,都尽自己所能联系
资源去找。
针对居民的就医需求,枫林街道党工委以社区党建办和党群服务中心干部为班底, 成立了护医和配药专项工作组。 早在4月初,专项工作组就主动联系了400余位重点就医人群,梳理就医需求情况,针对有就医需求的患者, 委派党员志愿者小分队全程跟进服务,同时创建了“护医”车队,落实闭环就诊、便捷就医,加快畅通生命健康通道。
贴心人:聚焦“沉默少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受疫情影响,老年人显然是最脆弱的一个群体,面对奥密克戎,他们是最易感人群。封控时期,粮油米面、常用药品纷纷告急,日常的居家养老模式也被打破。 所幸,总有那么一些默默付出的人,正全力以赴为老人兜底,提供有温度的保障。
“饭来了噢。 ”在徐汇区华泾镇华泾四村居委,收到消息的90后社区工作者孙嘉骏立即起身, 赶往小区门口的临时配送点,接收13份助老餐。 即便是小区封控,这里的为老送餐服务也从未停过。作为“最后100米”的“快递员”,他每天都奔走在没有电梯的各个楼栋, 而他只会说:“人家辛苦送来的热饭热菜,我不能让它冷了。 ”
在永嘉新村, 一位百岁老人突发严重呕吐处于昏迷状态, 正在忙着安排小区核酸检测相关事宜的党总支书记范小玲得知后,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联系未果后当机立断将此情况报告天平街道急救转诊平台,很快协调安排了一辆专车,帮助老人套上防护服, 指示司机立即送老人去医院急诊,一环接一环的“接力棒”顺利交到医生手中,最终老人转危为安。
待到上海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时,这些“救火队长”“守护员”“贴心人”或许已经返回原有岗位,但曾经,他们用尽全力守护了我们、守护了这座城市,我们,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