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减少流动+扩大筛查” 是上海新冠疫情防控的重要策略,切块式、网格化的核酸筛查和管控措施仍将持续。针对处于封闭隔离、 居家筛查的群众如何排遣内心的焦虑紧张、烦躁不安,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给出了解答。
问1: 突然被通知隔离,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手足无措很慌乱,该怎么让自己冷静下来?
答: 可以从三方面来帮助自己平静心态。
首先,获悉隔离相关的要求和信息,比如何时开始隔离、周期多久,自己可以做哪些准备等等,减少恐慌感;第二,尽快梳理好隔离期间自己已有的和需要补充的物品、食物等必需品;第三,在基本物资落实后,尽快让自己安顿下来,熟悉环境,通过电话、网络和家人朋友沟通一下,获得支持。 总之让自己和现实建立好联接,可以有效稳定情绪。
问2: 隔离在家情绪起伏不定,不知道是否有心理问题, 如何判断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
答: 通常当发觉心理状态或行为模式异常时,个人生活的某些方面可能已经受到明显影响。 什么是“异常”范畴? 比如,当焦虑、失眠、行为反常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且持续存在,难以自我调整时,才可能归于“异常”范畴。
判断个体心理的正常与否,至少要从压力强度、平时个性、情绪行为变化程度及持续时间、生活受影响程度等众多维度来考察。 及时咨询心理医生,危急时刻可以 拨 打 上 海 市 心 理 援 助 热 线021-962525。
问3: 小区有人确诊了,我感到很恐慌怎么办?
答: 面对灾难、危机,焦虑、恐慌的情绪是人类的正常反应和求生本能。 但“夸大”自己所面临的危机,常会导致一些问题。 可通过以下方式来调节:第一,检查现实问题对自己的威胁有多大, 并找到应对措施。 周围有人确诊新冠肺炎,是否意味着自己一定会被感染呢? 答案是否定的,做好个人的防护很关键。 第二,分散注意力。 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分散一下注意力。 听歌、看书、看剧,都是很好的方式。第三,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不必担心还没发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享受当下的生活。
问4: 亲人或朋友居家隔离了,情绪很不好,我能怎么安慰他?
答: 可以通过电话或网络多和朋友聊大家的兴趣爱好,若焦虑明显,也可以一起做放松练习。比如,告诉亲人或朋友找一个舒适的位置静坐, 闭上眼睛然后用鼻子来吸气,用嘴巴呼气,缓慢吸气呼气,默数“一二三四五”,数到“五”的时候缓慢呼气, 这样从头到脚渐次放松全身肌肉,一个循环下来以后再重复,这样重复五六次。
问5: 最近几天,我总是莫名其妙地恐慌,预感自己陷入困境,我觉得很危险但又控制不住,怎么办?
答: 行动起来、积极应对是克服恐慌最好的方法。 可以做些事情,积极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
1. 觉察情绪, 这是管理情绪的第一步;2. 当出现情绪不佳时,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上,如看电影、打游戏;3. 适度宣泄,如大哭、做剧烈运动、放声唱歌等;4. 学会安慰自己,追求精神胜利,自我暗示自己是优秀的;5. 寻求社会支持,找亲人朋友聊自己的担忧、听听他人的看法等。
问6: 面对疫情反弹,孩子在家待久了产生焦虑情绪怎么办?
答: 带孩子的家长大致上可以有一个基本的行为原则: 多陪伴关心、 主动沟通、 积极解释、 保持日常熟悉的作息与活动。根据孩子的年龄,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跟孩子介绍新冠疫情。 家长保持冷静,积极、自信地处理疫情带来的困难,让孩子知道家长或者学校老师等可以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支持和保护,让孩子觉得安心。
问7: 大学生在学校进入封闭管理的状态,生活和学习节奏改变,出现无聊空虚感怎么办?
答: 此时, 需要重新建立生活秩序,可以从拟定每日计划开始。 比如参考封闭前的作息安排,规划好每天的起床、吃饭、学习、休息的时间段。 同时也需要去尝试补充和发展一些新的生活内容,来替代因为隔离暂停下来的事情。 比如以前去健身房、游泳馆运动的时间,可以改为在宿舍内进行一些室内运动;平时和同学朋友们线下聚会的安排,可以改为网上聊天或者去看一部自己喜欢的影视剧等。
问8: 隔离后常常陷入孤独和无助,觉得自己倒霉,忍不住偷偷哭。 我是怎么了,该怎么办呢?
答: 孤独和无助感在隔离生活中是常见的,这会让人们容易陷入悲观、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个时候最好做一些事来阻断自己的抑郁情绪,比如给好朋友打个电话倾诉, 或者吃自己喜欢的零食甜点等,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的事务上,让自己不再被情绪控制。 需要主动进行心理调节,通过运动、音乐、刷剧、游戏等放松身心。其实哭泣也是一种情绪释放的方式,哭完之后如果能让自己感觉好些,那么就好好哭一场,然后振作起来。
问9: 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适应眼前的处境?
答: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更需要把自己的心情也保持放松的常态化, 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节奏。 可以回顾去年疫情时期生活的变化, 结合目前的情况重新调整自己的防护措施、生活和工作计划;也可以和家人朋友聊天以缓解内心的焦虑,并交换接下来的日常安排。 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尽力保持生活和工作秩序,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才能更好地适应明天。
问10: 总在想我们能否渡过这次难关,我能不能走出阴霾?
答: 一定能。 疫情中的心理阴霾,最终都能随着疫情终结而消散,只是有人快些有人慢些而已。 能较快走出心理阴霾的,通常拥有较多的“保护因素”与较少的“风险因素”。
重要的保护因素包括个性开朗、爱好广泛;生活工作较为稳定;有和谐的家庭、亲密的朋友等;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应对心理困扰的技能等。主要的风险因素则有平时具有焦虑、抑郁等倾向,或者身体健康状况不良;生活工作不稳定或者有变故;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 大量暴露于负性刺激(如负面信息)中;获得心理援助的资源不足等。 (来源:上海徐汇微信公众号)

疫情期间常见心理焦虑排遣“十问十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