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迎冬奥会的日子里,观看正在热映的电影《攀登者》,让我想起在中国登山队度过的青春岁月, 想起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艰险经历。
现在50岁以上的人只要一提起潘多,都会肃然起敬,因为她是我国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第一位女性。 而《登山者》的上映, 人们又为我国唯一的无腿登山英雄夏伯渝(电影中的主人公)登上珠峰而惊喜且骄傲。此刻的我深深沉浸在思念中,缅怀中国登山队的老大姐潘多,惦记老战友夏伯渝。
1972年12月,我插队的安徽界首县芦村公社推荐我应征入伍。 1974年国家登山队到黑龙江军区挑选两名女队员,要求政治思想好、家庭成份好、个人身体好, 我所在部队医院推荐了我。进藏前拍了大头照,写下遗书,作好了“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准备。自此,我与潘多、夏伯渝等一大批登山队员成了生死之交的亲密战友。
1975年5月, 我与由133名队员组成的中国男女混合珠穆朗玛峰登山队一起向珠峰进军。 尽管已是温暖的5月,但珠峰海拔高,气压低,最大风力可达24级,气温通常在零下至零下40度,氧气不到海平面的三分之一, 是真正的“生命极限”之地。
5月27日, 潘多和其他8名男突击队员历经千辛万苦,攀爬上了一块宽约1米, 长约10来米的鱼脊形地带,极目远眺, 四处没有一座峰顶比他们所站的地方更高, 他们已经到达珠峰顶端,地球的最高点。队员侯生福用报话机给周总理办公室打电话:“我们9个同志,已在下午2时30分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是中国登山队继1960年之后再次登顶珠峰, 并测得珠峰高度为8848.13米(这个数字一直使用到2005年), 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随后他们在山顶完成了另三项任务: 竖立金属测量觇标、 潘多配合大本营完成人体遥测心电图、 采集岩石和冰块。
登山过程是一个没有观众为你加油呐喊的淘汰赛, 有些队员刚到大本营就因缺氧晕倒而被送下山。我同男队友一起,把食品、氧气瓶、帐篷、煤气炉送到各个营地, 我咬紧牙关攀登至6500米的前方营地,经历了生死考验,在珠峰火线入党,决心把一切献给祖国。 6月21日的《解放军报》以“英气撼山岳, 奇志比天高” 为题作了报道, 我父母亲从报上看见我的名字,久悬的心才放下。6月28日, 我和登山队全体战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
在登山队我和潘多是好朋友。 那年潘多37岁,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 最小的还在哺乳期。 常年的登山运动给潘多留下一身疾病, 但她依然钟情于登山活动, 担任上海同洲模范学校名誉校长, 鼓励师生们热爱登山运动, 并把当年使用的冰镐和珠峰顶峰的岩石赠送给学校。 她来上海还几次请我到她下榻的酒店交谈,吃饭,共同回顾登山的艰辛和快乐。 2014年3月3日她在无锡病逝,享年75岁。 我在广播中听到这个噩耗, 当天就从上海赶到无锡,参加了潘多大姐的追悼会及入葬仪式。潘多在中国登山界乃至世界登山史上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国登山队精神:“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
43年后, 我的战友夏伯渝终于实现了他的宿愿, 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 1975年攀登珠峰途中他把睡袋让给了一位藏胞,导致自己因伤冻失去双腿,1993年他又得了癌症, 但残疾与重病并未泯灭他登顶珠峰的信念。 2014年、2015年登顶遭遇雪崩和地震,2016年登顶遇极端天气,在距顶峰仅94米时被迫下撤。 四度遇阻都未能让他放弃梦想。 攀登珠峰对一个年届69岁、 双腿残疾的人来说,艰难艰辛可想而知, 但夏伯渝矢志不渝,2018年5月14日,凌晨3点他离开海拔8400米的临时营地向顶峰冲击, 终于梦想成真。 他感慨地说:“不是我征服了珠峰, 而是珠峰接纳了我”。
每当想起中国登山队的老大姐、老队友,每当得悉战友们的新成绩,我都思绪起伏,心情难以平静,由衷地为他们高兴。在人生的道路上, 我将永不言弃、坚定信念、勇攀高峰!(作者系原区卫生局退休干部)

我曾是中国登山队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