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位年过花甲的老文青聚集在一起,每天群里吟诗论文,欢畅无比,虽然退休前岗位不同,但年轻时共同的爱好在夕阳红里又欢聚于此。 于是人称老码头的蒋荣兄提议,“祥和”应运而生。
也许是为人比较热心和随和,群友捧场,于是我被戴上群主的桂冠。家人担忧,你既无情商又缺少智商, 群里高人多多,你不见许多所谓的群主在众口难调的境况下焦头烂额而急流勇退。 人贵有自知之明,没有金刚钻,何必去揽瓷器活,别自找苦吃,到时吃力不讨好,懊悔来不及。
三年了,“祥和”从当初六个人,到至今的五十多号人,群友虽身份各异,性格不同,但大家相互尊重,相亲相爱,像个祥和的大家庭, 让我这个平庸的群主辛苦着,欢乐着混迹至今。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我们不生产饮用水,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这句某品牌的饮用水的广告语,相信对于广大读者耳熟能详。 祥和群里不少热心的师友喜好将群友刊发在报刊的文章“搬”到群里共享,切磋。 被师友大赞的群里“搬运工”希平兄,当之无愧为一枝独秀。
一般说来,发现沪上主流报刊登载群友的诗文作品并不难,但他的独门秘籍是轻松地将沪上区报区刊群友的文章下载到群里,而且是“眉清目秀”的清晰版,让我们这些老文青佩服有加而自叹不如。笔者至今叹服的是,前年我三篇文章被天津《今晚报》刊用,竟也难逃他的火眼金睛,他除了通风报信,还神通广大通过“关系”将样报送递寒舍,看着他一脸乐呵呵的模样,怎能不心生敬意。 可他说,为群里师友搬运来喝彩,心里最开心。
如果你以为他只是在网络上将师友的作品轻松“搬运”就有失偏颇了。 群友郑兄告诉我,去年,他从报刊上知晓郑兄喜好散文随笔,顶着酷暑,拎着一袋沉甸甸的书籍,辗转搭乘公交吭哧吭哧将书送到郑兄家中,茶也顾不上喝一口,让郑兄至今念念不忘; 因为聚会时妙瑞兄一句“喜欢签名本”,讲者无意,听者有心,于是希平珍藏的两册《珍贵的签名本》飘然而至王府,接过快递送来的“礼物”,让当年在第13野战军红军师服役的老战士妙瑞念叨不已:希平老弟有一颗红亮的心。
讲座自有高人来
现在市面上群很多,有同事群、战友群、同学群、邻居群等等,不一而足。 常听周遭一些熟悉的群友抱怨:开始群里热情高涨,可没几次就冷冷清清,因为话题难以聚焦,到后来就偃旗息鼓散伙了。 如何走出这个魔咒和怪圈, 许多师友提醒我说,定期举办讲座是凝聚群友,增加向心力的好举措。
也有师友建议说,你人头熟,是否能请些名家来举办讲座,让我们“提高”“提高”。 主意是不错,但我想,群里有资深的报人,有经常在中央媒体和沪上报刊的评论高手和散文随笔作者。 祥和群里高手多多,何必身在宝山不识宝,舍近求远呢?实践证明,高手在民间,自个丰衣足食是个宝。
第一次讲座请马兄主讲,他是新民晚报的特约通讯员, 有多次文章获奖的经历,但这次策划是独辟蹊径,讲的是他获晚报照片一等奖的来龙去脉,想不到文友反应强烈,不少听讲者说,功夫在诗外,处处留心皆出彩,马兄的获奖故事让我们写作者脑洞大开。
接下来推出的讲座一如既往地受到追捧:群友何振华是沪上主流报刊的评论家,时常在中国新闻评论名专栏《解放论坛》亮相的他宣讲的“四史” 深入浅出;人称沪上斋名大王朱亚夫的“书房文化”别具一格,他的心语“小康不小康,主要看书房”,“书房是世界上最有文化的地方”, 语惊四座,让采访他的新华社记者击节赞赏。
作家自华的“我是如何为报刊写稿的”;诗人弘毅的晚报“三言两语”专栏,费兄聚焦新民晚报名专栏“灯火”的写作实践和体会,因为接地气、干货多多,大家获益颇丰。不少师友评价说,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对我们写作太有启发了。 而擅长演讲的老友吴德胜是李白烈士纪念馆的名誉馆长,他在上海影城的“我与李白烈士三代缘”的宣讲,被赴会的群里师友称之为“有激情有情怀”。不少在场的师友和观众为他动情的讲演而泪晒演讲厅。

我当群主乐淘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