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后气温居高不下, 居家避暑模式中快递是日常补给的“主渠道”。每每听见门铃里一声“快递”,开门接货并递去一瓶矿泉水; 会听到一声声“谢谢”甚至“你们上海真客气”的感叹。心里窃喜:从大卖场买来整包装矿泉水,每瓶均价一块钱多点;小小心意无法遮挡如火骄阳, 能受人感谢甚至还与城市连在一起,便有“蛮格算(很划算)”的清凉。电视新闻说,正午时分的地表温度接近60度,在空调房里享用着外卖送来的蔬菜、盒饭时,对古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有新理解;想到那些在太阳下奔忙的人, 如因银货两讫而心安理得,起码缺少上海人那种“前半夜想想自家,后半夜想想人家”的那点体恤和厚道。
早晨跑步, 从一辆正在路边消防水桩加水的洒水车旁昂然而过。少顷,就传来越来越近的马达轰鸣, 尽管作业速度缓慢总比两条腿跑得快, 眼见着就要被超越且路窄无处可躲; 好在已浑身汗湿,大热天被动接受一次“洗礼” 也可以承受。 就在身边缓缓经过时,洒水车停止了喷水,前行二、三米后又喷水如故。前后仅数秒钟,觉得司机此举太有人情味儿; 即便有制度规定也需做好观察、避让、开关水阀等动作。一个尽心尽职的好司机,让跑者得到应有尊重、让路人感受精细管理“拎得清”的温度。
上海闲话称“某人‘立升’大”是指“实力”不俗的接地气表述方式。此“实力” 可以是财力雄厚也可以是人脉广泛,包括兼蓄万象,柔而不破且边际分明的见解和眼光; 绝对不是块头大胳膊粗铁砂掌善打架。作为流行语,初来乍到的外乡人恐一时难理解; 也因流行的历史不长, 上点年纪的暂时也难领会。 应感谢博达聪颖的前辈,将一个专用量词巧妙演绎成有社会学意义的流行语。关于提升城市软实力有很多睿智良方,但一定是无数个体软实力的集成,用无数人的“立升”整合为整个城市的“立升”。
有个著名的室内合唱团演唱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有些曲目用了指挥小哥的家乡方言,不看字幕觉得犹如“驴叫”。 但没关系,只要曲好听、词诙谐,台下依然一片掌声。上海舞台能容七音八律哪怕咋听如荒腔走调也能自成流派, 已是很多人的共识;更不会有人因此将指挥小哥轰下台或恶语相向,这由警察叔叔护着呢。
曾是老上海私家花园的“张园”, 在1917年由上海美专举办画作展览,展品中有人体习作引起哗然;1920年7月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更聘请一位女模特儿。有人因此撰文称“提倡一丝不挂的刘海粟”是“上海三大文妖”之一,另两位是提倡性知识的张竞生、唱“毛毛雨”的黎锦晖。 百年后“性教育”正在走进课堂、 每晚有无数大妈大叔在各广场踏着流行歌曲节拍健身; 刘校长更成为大师级的偶像。 将曾经“荒诞”的离经叛道逐步氤氲渗入百姓起居且须臾不离,更当作学业进阶的标志;如此“软实力”让城市领先告别传统走向现代。就像很多年前, 姑娘行为张扬会被认为“噶武腔”而不讨人喜欢,如今则会因个性鲜明而喝彩, 自有很多男青年“求认识”的点赞。
现在问题是,方正有型的“立升”有点直不辅曲的偏硬感觉;若用“‘软’立升”亦有讲不像、话不像的味道。 如何找到“软实力”的恰当表示,不仅体现上海闲话的“软实力”,而且是一道考量这个城市中无数个体睿智的题目。

上海闲话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