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文菁
本报讯 8月30日, 市群艺馆市民艺术夜校总校开启了秋季班课程。其中,今年新开的沪语课以及受到热捧的木艺、绘画、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等特色课程也于8月31日开启了第一课。
当天18时30分, 距离正式上课还有半小时, 记者在市群艺馆门口发现已经有学员陆续进校。 他们佩戴口罩并出示随申码与行程码, 测温正常后需登记信息方可进入市群艺馆。进入群艺馆后,学员们需要打开手机进行电子签到,并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找到自己的班级。
作为一名70后,黄女士报名了工笔画入门班。 黄女士表示:“我们小时候不像现在的孩子们一样机会那么多, 市民夜校给了我们一个机会, 可以把自己平时刷手机或玩电脑的时间去掉一点用来休闲放松和修身养性。 ”
在另一边教室里, 为了回应众多新上海人需求, 市群艺馆今年首开的沪语体验班已经开始了课堂“破冰”。“我来上海十五六年了,我的孩子也在上海长大,但是他上小学的时候都说的是普通话,并且一直不会说上海话。 现在我周围的人全都会说上海话,虽然我能听懂,但是我觉得交流起来挺尴尬的, 所以我就想学习上海话。 ”一位学员表示。
学员们在沪语体验班中要从最基础的用上海话说数字、称谓、时间到丰富单词、逐步开口说句子,最后要表演沪语情景剧。 沪语班授课老师、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张红玉表示,最重要的是要让学员有充分开口的机会,“每一个人都需要说上海话,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面不会怕别人笑话,平时在我们生活中遇到过一些新上海人, 他们的口中有时会蹦出单词,但是又怕音不准被别人笑话,所以就不敢开口, 我希望在这里他们能够多开口、多练习,并得到提高。他们至少可以听懂一些上海话,并能够融入这座城市。 ”
除了学了就能用的语言课、 点燃灵性的绘画课, 喜欢手作的学员们也在木艺入门班老师、 上海工匠顾惠明的课堂上见识到了一个个精巧可爱的小物件。其中,一台袖珍缝纫机引来了一片赞叹,不仅细节逼真,竟然还能动起来,随着踏板摆动,细细的缝衣针也随之响应,像真的在工作一样。榫卯结构的门板、凳子也可以拆卸,一个个小部件如火柴棍大小,迅速激起了大家的好奇心。
在另外一边的阿卡贝拉课堂上,一曲《千里之外》的多声部和声悠悠传来,学员们的表现让人惊艳。灯火通明的市群艺馆大楼成为了市中心的一片艺术“桃源”,给魔都的夜晚平添了一抹温馨亮色。
据了解,除了总校外,12所分校总共15个教学点也会相继开课。
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开课
课程实用鲜活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