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次在逛西西弗书店时, 都被一本小巧精致的书本所吸引。 它的封面颇有素雅山水之味, 右上角还印有大大一串荔枝图, 书名曰:《长安的荔枝》。
中学时就背过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莫非一桩无关痛痒的差事还能写成书? 于是取来看了几页。 开头讲了唐朝小吏李善德在长安城买房落脚,并贷下三百多贯巨款,连本带利,两年还讫。读来似乎与现代社畜无异, 我颇感兴趣,索性买下此书来通读。
醉意熏熏中,李善德签下了“荔枝使”一职。本以为还贷无忧,殊不知是落入了官场圈套,招来一番祸事。 所谓鲜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 岭南到长安,逾距五千余里,要在三日之内运到并不失鲜, 按古代的车马转运速率,无疑是天方夜谭。
绝境之下, 李善德曾想过与妻子离婚, 不忍让其背负自己的孽债。但是,在好友的劝说下,他收回此意,并决定以必败的心态尝试一次。幸亏李善德是明算科出身,乃算学及科研奇才, 后又有岭南峒人点拨、胡商赋资,他通过试验与记录, 成功地将荔枝转运中涉及的保鲜、路线、运输、驿站等方面的细节剖析得明明白白。
一切看似有了眉目,照理顺顺当当,可世事难料,着手时不乏难以解决的琐事,有关于流程的,关于人性的,关于个人说服力的, 更不乏官场那些明枪暗箭, 横祸不断,可谓是忽而柳暗花明,忽而又山穷水尽。
关于官场的学问, 在这部小说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韩洄说“和光同尘,雨露均沾, 花花轿子众人抬”,喻示有关功名俸禄的好处切勿独享,否则易遭人妒,自断前程; 又比如杨国忠所言“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这权利的力量像是给千千万万底层官吏一次次的重击,千百年来,尽是如此。杨国忠称关于荔枝转运费用,他自有办法,可这所谓的办法最后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上”的赤裸剥削,驿站农商无可幸免。李善德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这话使我看到了一个在乌烟瘴气的官场中绝望求生的小吏。
在我看来, 李善德是一位难得的人才, 以至于杨国忠深赞其作的报告无漏洞可捕,是一袋袋实实在在的“粮食”。如果李善德能任职高位,多做点兴邦利民的实事该多好。 可惜自古以来,才识与地位不相配者居多,业务过人者往往不适合混迹于官场。贵妃一笑,全朝人马忙,一事功成,万民皆头秃。当李善德积劳成疾,瘫倒在乱葬岗时,想必他正悟出了这个道理。
马伯庸的这本《长安的荔枝》实在不俗,脑洞奇开,将历史揉进了故事里, 竟让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牵扯出那么多跌宕起伏的故事。更是让人深省: 这绝非五千里那么简单, 这是一门关于数字的学问, 更是关于官场人情世故与情商博弈的学问。当荔枝最终送达长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颗鲜果,更是一个时代的权力标本。

2025-07-07 总第1837期
上一期下一期
《长安的荔枝》:一场关于人性与权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