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1.崖州“不类人境”
崖州是座小城, 北宋元丰(1078-1085年) 年间只有251户,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300户,咸淳三年(1267年)“百余户窘弱之民、 五六十疲散之卒”, 元至元间1439户5735人口。
《崖州志》载周煇《清波杂志》 提到: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担任吉阳军知军的周公式, 到任后给家人写信说:“抵郡, 止茅茨散处数十家,境内仅三百户。 无市井,每遇五七日,一区黎峒贸易,顷刻即散。僚属一二, 皆土著摄官, 不可与语。 左右使令辈,无非贷命黥卒,治稍严,则为变幻莫测。 地炎热,上元已衣纱。果实多不知名,爪大如斗瓶。但有名香异花,此外色色无之。东坡言昌化不类人境,以吉阳视之, 犹为内郡, 不但饮食不具,药石无有也。”总体说来,就是个小城,只有固定的乡村集市。一两个手下官员都说地方话, 没办法沟通;差遣一类的,都是脸上刺字的犯罪士兵。这地方饮食不足,也没有医药,不是正常人呆的。
2.黄道婆的处境
对黄道婆来说,除了可以跟丈夫同住军营(意味着“黎族阿妈收留黄道婆”“寄住道观”等说法不成立),“从军戍” 的生活并不美好。
宋五的薪资并不够用。 宋朝士兵的薪资,不只要养家糊口,还要负责保养个人武器,比如“其所请食钱, 非独欲赡数口, 一月之内,仍欲买皮条、买磁末、买弓弦至于修理弓箭,种种费耗,不过此一事食钱而已。 及晚上教其妻刷甲,其子积薪,纵缘阴雨得少休,自又不免修葺营寨。 ”北宋时,朱熹就曾上奏宋孝宗:军士“甚者采薪织屦,掇拾粪壤,以度朝夕。 其又甚者至使妻女盛涂泽倚市门,以求食也。 ”实际上,南宋由于面临战争威胁太大, 克扣薪饷的现象非常普遍, 士兵到手的军俸打了很大折扣,导致生计艰难。
黄道婆要全力谋生。对黄道婆来说,有利的一点是,南宋崖城周边一带, 汉黎番各族杂处,军土客迈诸语共鸣。 黎兴汤《黄道婆的历史功绩》称:崖州居民有六种, 分别是军人、 迈人、闽人、番人、儋人、黎人。“熟黎”其实不一定是黎族人, 比如水南村、 崖州城及沿海一带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闽人”,被称为“熟黎”,“妇女不事蚕桑只织贝,家自耕织”。
因此,黄道婆迅速掌握棉纺技术并能够做到“最善是业”,民间传说中有很多美丽的故事,要感谢“熟黎”们的指导,但她自己的出发点可能只是谋生求活。后来回到故乡,她能将自己拼命学来的谋生本领加以革新,无偿教给乡民,的确体现了她人格的伟大之处。 (未完待续)

2025-07-07 总第1837期
上一期下一期
黄道婆为何去海南? 又为何回上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