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霍永芳主任
2025年的伏天即将来临,今年的伏天是从七月二十日开始,即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 初伏时长10天,至七月二十九日结束;中伏从七月三十日至八月八日,时长10天;末伏从八月九日至八月十八日,为期10天。这一时节正是开展“冬病夏治”的黄金时期,而这一疗法蕴含着深厚的中医养生智慧。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经典实践,其核心在于“天人相应”。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之时,人体阳气也随之达到顶峰,毛孔开张、腠理疏松,肺脏气血尤为充沛。 此时在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有利于药物渗透吸收。借助自然界旺盛的阳气,通过温通阳气、散寒祛邪、活血通络等调理措施, 既能增强机体抵御病邪的能力,又有助于去除体内阴寒病邪,从而达到预防冬季易发疾病或避免加重疾病的目的。 实现顺应天时、“春夏养阳”的养生理念。这也是冬病夏治的核心精髓。
冬病夏治的适用范畴与人群
冬季易发病或易加重的疾病,多因体质虚寒、阳气不足所致,夏季便是调理这类虚寒病症的黄金时期。此时人体积累的寒湿痰浊排出量比其他季节更大,补阳气能让祛寒湿的效果更佳。
亚健康:免疫力低下、亚健康状况偏颇体质、畏寒怕冷、痛症以及慢性疾病的调理。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炎稳定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稳定期、 慢性咳嗽、平时容易反复感冒、慢性肺间质性疾病等。
心血管疾病:像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衰、心脏病、肺心病,高脂血病以及心阳不足气虚血瘀等引起的心慌心悸等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像胃部冷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慢性腹泻、厌食,慢性胆道疾病等脾胃虚寒的疾病。
风湿性疾病:像痛风性关节炎、产后风、素体阳虚畏寒等虚寒体质人群。
泌尿系统疾病:神疲乏力、腰膝酸痛、畏寒肢冷、夜尿频多、下肢浮肿、动则气短、齿松发脱、耳聋耳鸣、失眠健忘、性欲减退、遗精早泄、少精等。
妇产科疾病:像痛经、月经不调、产后头痛、坐月伤风等。
小儿疾病:像体寒易感、哮喘、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厌食及生长缓慢等。
冬病夏治的多重益处
解暑祛湿驱寒。 夏季不少人怕热,实则是体内寒湿气重。中医认为“有寒必有火,有火必有寒”,像妇科炎症、咽喉炎、鼻炎等各类炎症,根本调理方法是驱寒除湿, 而非一味降火消炎,否则会导致火越降越旺,炎越消越多。
补元气升阳气。 阳气充足者夏季不怕热,能吹凉风、吹空调、吃冷饮,冬季不怕冷,且活力、精力、耐力强,抗压力、抗打击力也强,这才是真正健康的体征。在冬病夏治过程中,借助夏季阳气的助力,能更好地激发和补充人体元气,使身体充满活力。
祛邪养生,延年益寿。寒是万病之根、之母,病是万病之首,火是万病之华。在阳气最旺的夏季敷贴,可祛邪固本、充养元气。《扁鹊心书》强调,“保命之法, 灼艾第一, 丹药第二, 附子第三”, 通过在夏季合理运用艾灸等冬病夏治手段,能够培补元气,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效果,实现祛邪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
修身养性。从情志角度看,脾气不好、易生气、胆小、计较、嫉妒、自私自利、烦躁不安等,以及慢性病、疑难病、长期依赖药物、身体莫名不舒服等,多由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所致。 冬病夏治时,人体阳气散发,邪气被天地和体内双重阳气驱逐,血液变得清爽,身体轻松,心胸逐渐开阔,病痛解除,理解力增强,智慧提升,身心趋向宁静。
冬病夏治的注意要点
“冬病夏治”有明确的适应症与禁忌范围。阴虚火旺体质者,常见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若强行施治易助热伤阴;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皮肤过敏或有破溃者也需慎用。 在临床实践中,配合饮食调理,如夏季忌食生冷,以及起居调摄,保证午睡、避免贪凉等,更能提升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