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鹏全家福(受访者供图)
■ 文/许超 张心怡 图/资料
6月21日,在上海的一场市民音乐会上,101岁的徐汇居民、 著名指挥家曹鹏现身舞台。 以《命运交响曲》第四乐章致敬贝多芬255周年诞辰。
记者了解到,在音乐会节目单上,本来是没有曹鹏指挥这一节目, 曹鹏外孙告诉记者, 这是演出前一日曹鹏自己的临时决定,“今天他(曹鹏)原本是不参加演出的, 后来他看了下自己的身体状况, 觉得第二天参加演出还是可以的, 他希望能坚持对音乐的热情,在舞台上继续发挥余热。 ”
曹鹏几十年如一日地把人类精神之精华的交响乐普及到群众中去,被誉为普及交响乐的功臣。 他在耄耋之年还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 用音乐拥抱了一批自闭症孩子。 2021年11月, 曹鹏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2025年6月1日,是曹鹏一家及志愿者建立“天使知音沙龙”的第十七个年头。近二十年来,这位知名指挥家、音乐家,用音乐为自闭症儿童铺就了一座走出孤独的桥梁———以音乐为桥,以爱为灯。
“交响乐无业余”
———从国际交流到公益课堂的使命传承
“普及是铺路,是开垦,是植树,是指挥家的天职……”这是曹鹏常提及的一句话。
曹鹏的公益之路深植于他70余年的音乐生涯。 早在苏联留学时期,他便开始致力于推动中国交响乐在海外演奏。 女儿曹小夏回忆道,父亲在留苏时期和他的老师,就一直希望中国的曲子能在国门以外的地方演出。
1960年,35岁的曹鹏在老师支持下指挥全苏广播交响乐团,在莫斯科完成了中国交响乐作品专场演出。 整场演出包含马思聪、贺绿汀两位大师的作品,九位独唱家和一个大合唱团的歌剧“草原之歌”,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当时这部“梁祝”刚诞生不久,就此走向世界,回顾那段专场演出的时光,当时曹鹏获得了家人的大力协助,“梁祝”总谱才得以连夜从上海寄往莫斯科。曹鹏信念———“要让世界通过音乐读懂中国”。
“音乐能到他们心里去”
———百岁指挥家的公益初心
彼时,交响乐团尚未在国内学生中广泛普及。 在曹小夏的回忆中,那时的学生交响乐团排练时间短、 难度高、器材少,曹鹏便根据学生的需求,在不失音乐本色的基础上降低难度,让孩子们能够真正演奏出完整的曲目。 上海学生交响乐团、上海城市青年交响乐团、上海交通大学交响乐团……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都可以成为他学生队伍的一分子。在曹鹏看来,教孩子们演奏、普及交响乐的这份责任“比指挥专业乐团还要大”。他坚持,要把好的东西传播给大家,通过音乐播撒生命的种子,让所有人享受到音乐的美好。
与此同时,这份对音乐普惠性的坚持,也逐渐让曹鹏将目光投向自闭症群体。 始于上海城市交响乐团成立时,曹鹏明确提出了音乐为公益慈善服务的宗旨,辅以曹小夏发现自闭症治疗方法中有一种正是音乐。 2008年,83岁的曹鹏在女儿曹小夏的提议下,创办了“天使知音沙龙”。 当时,国内对自闭症的认知还处空白期,许多家庭因孩子被贴上“无法治愈”的标签而陷入绝望,但曹鹏却坚信:“音乐是艺术, 一定是可以到他们心里的。 ”
就这样一点一点,从认识五线谱到歌唱,从垂着头不看向黑板看到注意力集中,曹鹏和曹小夏带领志愿者反复尝试。 他们将经典乐曲改编成简单版本,用木琴代替复杂乐器,请来专业老师帮助自闭症孩子协调肢体动作。“你要教他们,就要把他们当作正常孩子,不要当他是自闭症。 ”曹小夏说,在小乐队组建成功后, 她也不忘文化课的重要性,“音乐打开他们的耳朵,文化则改变了他们的头脑。 现在,他们开始跟着我们有模有样地做事情。 ”
“让更多人理解和走进这些孩子的世界”
———三代人的爱心接力
在曹鹏家的客厅,挂着一幅妻子夏惠玲手书的字———“俯首甘为交响牛”。这位新四军老战士、 国家一级指挥,将晚年的全部心血倾注于公益。 妻子夏惠玲、大女儿曹小夏、小女儿夏小曹都投身于音乐事业,外孙石渡丹尔拍摄了纪录片《我和他们一起成长》,记录着自闭症儿童的蜕变。
“我从小就看着爷爷指导乐团,真的看到乐团有从纯业余到具备专业水准的很大转变。 这样70多年的坚持精神真正带动了我们家里去从事公益活动。 ”石渡丹尔表示。
2018年,“爱咖啡”项目在沙龙成员们的支持下创建, 旨在为孩子们建立能够进一步工作、学习的平台。 在这个实践基地里,自闭症青年为顾客端上咖啡,前提是“必须和他们聊天”。“我不是要收费,要让他们挣钱,最主要的是要和他们说话,他们不跟陌生人说话。 ”曹小夏说, 在乐团内部帮助孩子们熟悉了日常交往后, 他们开始更努力地想让孩子走到团队外,融入外界,在社会交往中找寻自己的一席之地。
曹鹏曾戏称,自己是“90后”少年,坚持活到老,指挥到老,这种紧迫感,源自他对生命的理解。 如今,曹鹏正带动更多人汇入公益长河: 爱在城市·关爱自闭症音乐快闪活动和慈善音乐会、“用音乐和爱回报社会”演出等,将“天使知音”模式推广至更多自闭症儿童家庭。(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