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姚丽敏
一把寻常座椅在众人手中化作“临时担架”,一场争分夺秒的接力在漕河泾街道的东荡小区楼梯间悄然展开。近日,一位九旬老人拄拐出门时不慎跌坐,无力起身。邻居发现后紧急联系居委会, 东荡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杨波与老龄干部火速赶到现场。
面对言语含糊、 身形魁梧的老人, 他们取来座椅让老人安坐休息。 获悉家属需半小时后才能抵达,居委社工灵机一动,向小区内燃气改造施工队求援。 两名施工人员闻讯疾奔而来, 与赶回的家属三人合力,稳稳抬起座椅,耗时20分钟将老人平安护送至家。“没有大家的帮忙,真不知会出什么事!”老人家属握着居委会干部的手连连致谢,而这幕由居委会、居民、施工队共同演绎的救援场景,只是东荡小区为老服务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在东荡小区,这样的温情服务早已融入日常肌理。半个月前,居委社工在“走四百”过程中发现, 徐老伯夫妇因前段时间的车祸导致腿脚不便,如今面临用餐难题。 社工当即推荐了街道“一键助餐”服务,手把手帮老人绑定信息、演示订餐流程,还递上《漕河泾街道便民服务信息》手册,连生活垃圾都顺带清理带走。“菜品种类多,还能按口味选,比自己做饭方便多了!”徐老伯感慨道。
从危急时刻的“多方联动”到日常关怀的“精准滴灌”,东荡居委正以漕河泾街道“五字工作法”(“听、看、讲、走、干”)为指引,将“走”字贯穿治理全程。居委干部们带着民情日记本穿梭于楼道间,既在突发状况时化身“应急守护人”, 也在寻常日子里当好“需求捕手”。 如今,小区正计划扩大独居高龄老人走访频次,推广智能手环等适老化设备,并发起“邻里互助瞭望”倡议,让“老有所依”从一句承诺变为由社区共同体编织的守护网络。

从紧急救援到日常关怀
社区为老服务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