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光中的春申港泛起碎银,77岁的老佟踩着轻快的脚步, 他的晨练路线如今多了一站———上海植物园北区的鸢尾园。午间,他在长者食堂氤氲的热气里享用午餐;午后,公益市集的剪纸艺人正展开红纸。不远处,刚放学的孩子们嬉闹着穿过“邻里绿廊”……在长桥街道,这样“银发与童声交响”的场景日日上演。作为徐汇区人口体量最大的居住型社区,长桥街道常住人口近12万,其中“一老一小”群体占比高达60%。
这一显著特征,在为社区注入温情与活力的同时,也给街道出了“考题”:老年人口基数大,意味着大量的养老、医疗、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需求集中涌现。 同样庞大的青少年及儿童群体,对托育服务、优质教育、活动空间、实践平台、安全环境等提出要求。如何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细分需求,并将有限的公共资源高效、合理地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
回望来时路,更能体会这份考卷的份量。 四十年前,1985年6月13日长桥街道办事处成立。四十年后,这个以“清和桥”为名、起步艰难的地方,已蝶变为徐汇充满活力的宜居新地标。 对长桥人而言,长桥原名清和桥,滋养着一方水土,如今的“清和”则内化为社区独特气质,已化作敬老爱幼精神品质融入治理肌理,努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治理共同体,让清和桥成为紧密联结民心的“连心桥”。
城市更新“以心焕新”描绘宜居“新画卷”
近年来,街道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党建为引领,在补足环境短板、创新治理机制上下功夫,积极发动各方力量参与共建共治共享,以精准赋能实现细“治”入“微”,打造美好社区。
旧区改造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 2023年,长桥新村片区旧城区改建项目,作为上海市首个以旧城区改建推进旧住房更新的试点项目,意义重大。“不同方案下,倘若居民一知半解,横向比较,就容易产生矛盾。”于是,街道党工委创新推行“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插在工地上”的工作模式,全体党员干部带领辖区群众,以“白加黑”“五加二”的拼搏韧劲全力攻坚,让老房居民圆了新居梦。长桥新村片区旧城区改建项目也因此创造了“长桥案例”。
与此同时,街道持续打好“居住品质提升战”与“街区面貌提升战”。在长桥,城市更新正以“绣花功夫”缝合老旧社区裂痕:从李家宅、邓家塘征收奠基,到龙吴路“六纵”路网打通城市经脉;从上海植物园北区配套升级, 到街区转角见绿、推窗遇景的细腻笔触。
共治共享“双向奔赴”谱写治理“协奏曲”
四十年砥砺前行,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土地上,面对人口持续导入带来的管理压力和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短板,街道不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5个片区、138个微网格,形成“街道-居民区-微网格-楼组(楼栋)”基层治理组织联动体系和指挥运转机制,串起基层治理“同心圆”。
如今,居民们发现家门口的公示栏多了三个“码上办”二维码。据长桥街道城运中心相关人士介绍,这分别是“居民来访来电”“房屋出租登记”和“实有人口登记”, 为居民开辟了“民情直通车”。 除了“三个码”,长桥街道还有“三公示”,公示社区民警和居委干部的姓名、照片、手机等信息,以及街道、派出所值班电话,做实居民区+职能站所机制,协助居委快速聚焦疑难问题、精准化解矛盾、拓展流动人口信息渠道,高效解决家门口的合理合法诉求。
深入推进“三线整治”(电线、网线、电话线)创建惠民实事项目、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题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的推进, 离不开居民自治的蓬勃活力。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居民们用行动诠释着“社区是我家”的共建共享理念,让长桥的每一处改变都凝聚着民智与民力。
构筑服务“温情纽带”共建民生“幸福圈”
罗秀居民区,拥有3404位老人,老龄化率达56.12%,是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社区全面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打造“生态罗秀、适老宜居”的新时代老年友好型新场景。
长桥街道对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探索并不止步于宏观体系的搭建,其更温暖的关怀还体现在“物业+养老”这一突破传统边界、融合多元服务的创新实践之中。通过4个小区物业+居家养老服务站,提供维修、家政、照料、护理及其他各具特色的养老服务,让“物业+居家养老”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2024年初, 拥有2000张床位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投入使用, 极大满足了辖区居民求医问诊的需求。同时,长桥街道着力构建完善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成10个家门口养老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社区养老“微服务”;125家沿街商户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加入“清和敬老联盟”,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各类优惠服务;推进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 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等政府实事项目,全方位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文化润治“清和你我”和美共融“长桥情”
在持续深化民生服务、提升居民满意度的过程中,长桥街道始终坚持“把最好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供给服务人民”的发展理念,着力构建尊老爱幼、文化繁荣的和谐社区。
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积极推进“清和·敬老爱幼街区”建设,深化“硬件适老、软件为老、商家敬老、学校助老”的服务模式;另一方面以“清和育人”品牌为纽带,强化家校社联动,构建“校际联盟+家长课堂+多元课程”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家庭教育从“单一供给”向“生态共建”升级。
长桥街道成功获评“上海市优秀学习型社区”。 街道持续建设书香长桥, 优化公共阅读空间,长桥街道图书馆也因此荣获市级“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和“市级示范馆”称号;推进社区“宝宝屋”建设,切实解决幼儿家庭的托育难题,这些举措共同托举起社区“朝夕”的美好生活。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