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马,开启了AI下半场的竞技按钮。
4月19日,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开跑,吸引了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和12000 名人类选手同台亮技。 约21公里的赛程,横跨多种复杂地形,对参赛机器人续航能耗和散热能力,环境感知与步态、关节结构与谐波减速器, 及运动算法等,都是一种多多益善的考验和试错。
虽然不少机器人尚需在人类支持下才能完赛,各种意外状况也时有发生,不过,这仍是AI在真实世界迈出的一大步,是AI Agent感知和响应真实世界的一次意义非凡的试错。 毕竟,机器人露拙越多,进化、迭代速度就越快,人们打开未来之门的时间也越近。
自ChatGPT以来,人们已在预训练模型中经历两年多开拓,用Transformer等开发了大量惊艳的大语言模型, 极大降低了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传播和交互成本,快速便捷地增强了人们的认知水平。
越来越聪明、 成本越来越低的大语言模型, 还主要是人类在认知领域的助推力, 这种认知力与人类世界的连接还主要在语言、 音频视频等多模态等方面, 目前与真实物理世界的连接最具突破口的是智驾。
人们期待AI更深入地进入日常生活, 机器人马拉松恰恰进一步让人们感知到差距和努力的方向, 也看到了希望。
相比AI上半场的竞技集中在构建新模型和方法,科技人员躬行于大语言模型预训练, 数据与计算的规模化等,AI下半场的角力将是强化学习(RL),人们更加关注环境感知和先验应用。 因为AI上半场积累的大语言模型思考的力量, 要改变世界, 必须要真正感知真实的物理场景, 将思考转化成AI在物理世界的有规划行动。
同样, 如果大语言模型缺乏场景临界条件提供的约束集, 无法将思考与行动关联,RL先验与RL环境的功能缺乏,那么诸如GPT等将难以真正彻底克服高幻觉率。 唯有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AI才能真正孕育出类人智慧, 真实体会到行动的边界和思想的边界就是语言的边界, 实践智慧是克制高幻觉空想的最有效的方案,人如此,AI亦如此。
机器人马拉松是人们推进AI进步的一个值得肯定的试错。 当然,包容试错并不能等同于容忍炒作者,如何将创新者与搅局者区分开来,避免搅局者占用更多创新资源,需护航的是市场的自利博弈,鼓励每个人做好自己认知范围之内的事,让包括科技在内的边界突破,交付给敢闯敢干的专业人士,及具有较大风险可承载能力的冒险家。 唯有如此才能在未知探索中少一些噪声。
当然, 人们对智能机器人的认知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 以这次机器人马拉松为例,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由于比赛尚属全球首次,没有现成经验、数据可供参考, 所以赛事保障、 选手参赛都面临不少挑战。最后这场机器人马拉松得以亮相,深刻反映了相关举办部门顶着各种压力,真正将未来已来交予市场来评判。
人形机器人是AI应用集大成者, 其将深刻改变全球经济生态和竞争生态。 当前中国在机器人硬件方面的优势相当突出, 在训练人形机器人四肢协同等“小脑”方面, 具有突出的工艺和制造优势。 中国要有效切入到机器人大生态, 就需通过制度和法律约束, 向全世界发出坚定的允诺: 中国是智能机器人生态中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机器人马拉松按下了AI下半场的按钮,宣告进入实践出真知的物理世界试错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科研人员和企业家走在了敢为天下先的前沿, 对这些创新探索者最好的支持就是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要相信科研工作者和企业家知道科技边界的突破口在哪里,如何组织市场力量突破科技边界, 政府提供发展的制度和法治保障, 才能真正形成合力。(来源: 第一财经财评论员)

机器人竞技真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