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有句老话,叫“菜花黄,痴子忙”。 说的是在春天油菜花盛开的时候,一些“精神心理疾病”也会发作或加重,比如亢奋、焦虑、躯体化症状、睡眠异常,甚至是躁狂、抑郁等。 相关统计显示,3~5月份精神心理疾病的复发率,占全年70%以上。 春季阳光明媚,为何心理疾病还高发? 需要警惕哪些信号?
春季,为何心理疾病高发?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宋崇升表示,临床上,确实观察到每年春季的时候,门诊会比平时更拥挤、忙碌。 通常认为,相当一部分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受“生物节律”影响。 比如,有的抑郁症患者在清晨时情绪很差,而在傍晚或夜里好转, 就是生物节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四季节律也会导致精神状态波动, 比如人们常说的伤春悲秋。
目前, 季节更替影响心理健康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一般认为与气压、气温变化、日照等有关。
春季气压低,天气变化频繁,可能导致大脑神经递质发生紊乱, 从而激活内分泌系统的兴奋机制, 使之失去平衡。 且春季气温升高,可能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对于高危人群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来说, 存在疾病发作或加重风险。 与此同时,冬季日照减少,人脑褪黑素合成增多, 情绪就会变得低沉;到了春季,日照逐渐增多,褪黑素的合成随之减少,情绪开始上升,人就容易躁动。
春季心理异常有个特点:亢奋居多
跟秋冬季容易出现的情绪低落不同, 春天高发的精神心理异常有个特点,即“情绪亢奋”是重要表现,当然不排除出现抑郁低落的现象。
约有1/3到1/2精神分裂症的初次发作是在春季。 约一半躁狂症也是在春天发作,在民间也称“桃花癫”。
到了春季,那些平时脾气急的人,此时情绪更容易激动,压不住火。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 要多留意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必要时及时就诊。
情绪高涨。 比如,没来由的心情愉悦,一反常态的开心,表现出与现实生活不符的喜笑颜开, 这些怪异的情绪高涨可能是病态的。
兴奋话多。精神异常兴奋的另一个表现是患者变得能说会道,常常言语夸大、语气傲慢,甚至盛气凌人。
活动增加。 宋崇升提醒,有些精神心理疾病的另一个迹象是患者突然精力旺盛、睡眠减少,每天闲不住似的总想往外走。
身边人能明显地发现他们在人际交往上变得很主动,甚至会爱管闲事、鲁莽冲动。有的患者这段时间会信心满满,对未来有很多不切实际的计划打算。
无节制地消费也是一个信号,花钱多少完全看心情,有时一时兴起豪掷千金也在所不惜。
其他变化。 如进食增多或不规律、注意力不集中、性欲亢进等,也可能是疾病复发的表现,不可忽视。
医生推荐4个方法应对
春季是精神疾病的高发季节,该如何应对呢?
密切关注。 在春季,要有意识地仔细观察情绪是否稳定,睡眠是否减少或推迟,人际互动、生活习惯、言语行为等是否有异常之处。
发现异常后, 及早就医是最佳选择,症状持续时间越长,自行缓解的可能性就越小,逐渐加重的可能性就越大。
减少诱发因素。尽量避免扰动情绪的重大生活事件,包括大喜大悲、大怒大惊之事;尽量减少人际冲突,降低心理压力;如果状态不佳,尽量不做重大决策,以减少精神负担。
保持规律作息。 平时做到劳逸结合,适度运动,按时进餐,不要熬夜。 稳定的生物钟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石之一。
培养输出型爱好。 比起看书、看电影等输入型爱好, 输出型爱好如写日记、画画、弹琴、打球、做手工等,都可以通过某种形式表达内心自我, 给心理“按摩”。(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