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文艳与周总理的相识始于1952年。那年,淮剧被点名到怀仁堂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 结束后,周总理就来到后台和全体演员一一握手。他高兴地对筱文艳说:“祝贺你,表演得很成功。 我小时候就喜欢听江淮戏。刚才主席看了戏说《种大麦》舞蹈不错,唱的也好听,就是剧情矛盾不突出。 ”筱文艳紧握着总理的手赶紧答道:“谢谢总理,我们回去一定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认真修改。 ”周总理听筱文艳满口的苏北口音, 便亲切地问道:“你是哪里人啊?”“我是淮安车桥人。”筱文艳答道。“噢,那我们是老乡啊, 我老家也是淮安的。 你如回去,请代我向家乡的父老问好。 ”
京城之行,筱文艳成熟了许多,她认定要更大更快地发展淮剧艺术, 必须建立国营剧团。1953年5月20日,上海人民淮剧团正式成立,作为团长,自此,筱文艳亲带演员送戏下工厂、上码头、到农村,哪里有观众就到那里演出。
我早就听说,黄浦剧场的得名,源于周恩来总理的题名。 今天这样的机会我不放过了,于是询问起筱文艳。
回忆往事, 筱文艳喜形于色。 那是1957年, 周总理到上海视察,晚上来到中苏友好大厦剧场观看她和杨占魁、马秀英主演的淮剧《白蛇传》。 演出结束周总理又来看望演员。 筱文艳告诉总理,在他的关心下,上海市政府已决定将拥有1000多座位的金城大戏院作为上海人民淮剧团的演出场所。 总理笑着说,那好啊。 筱文艳说,大家正在为剧场起名而烦恼。 我们想了很多名,如“红光”“东方”“工农”“淮光”等,但不知哪个合适?
“总理,我们想为剧场起名‘淮光剧场’,意思是‘将淮剧发扬光大’,可以吗? ”筱文艳请教道。
熟悉上海话的周总理沉思片刻, 带着征询的口气说:“‘淮光’谐音‘坏光’,不太好。 叫‘黄浦剧场’,怎么样?上海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黄浦江就是她的象征。 ”
话音刚落,站在一旁的演员同声叫好。 筱文艳抓住机会,大胆地向周总理提出:“我们想请总理为我们题写剧场名。 ”
周总理愉快地接受了这一请求,在离开上海之前,题写了“黄浦剧场”四个大字,托人送到上海人民淮剧团。从此金城大戏院更名为黄浦剧场,一直沿用至今。 (全文完)

周总理为“黄浦剧场”题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