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众多同龄人一样,也曾有过很多自己的梦想。 20世纪60年代初, 我出生在当时的农村。 与很多家庭不同的是,我所在的家庭是一个不少人认知的“半工半农,辈子不穷”的家庭,即母亲是农民、父亲是工人。
童年时期, 我所在的生产队实行的是工分制收入加自留地补充, 由于我和几个弟弟都小, 一家五口人只有母亲一个劳动力和一分自留地, 因劳动力不足,工分太少,每年都得补交“口粮款”,以致生活异常艰难, 那时我最大的梦想是每天能吃饱肚子,冬天能穿得暖点,能早点熬到杀猪过年, 有几顿饱饭和肉吃。
少年时期, 我经常听大人们讲,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人规划过,要从10里外的县道修一条支马路经过我的家门外, 到时很多东西都可以不用肩挑背扛了。 那时我最大的梦想是政府能早点把马路修通。
青年时期,我家所在的农村改革已经开始从集体制、工分制逐步过渡到分组作业制和以家庭为单元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我和几个弟弟除读书外也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随着有利于商品流通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每个家庭完成承包指标外的富余产品都可以拿到集市上去与他人交易,富余劳动力也可以通过外出帮人挣钱等谋求更好的生计。那时我最大的梦想是能有机会多读点书,走出去看看,以便学一点种田种地之外的手艺。
回望走过的路, 伴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随着从农村到城市、 从沿海到内地全面改革开放的开启, 国家物质财富和人民精神生活开始不断丰富,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粮票、布票、肉票等定量限额政策开始退出历史,运输和交通工具不断升级,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中国经济开始了从起跑、 跟跑到领跑的飞跃发展, 人民生活的美好追求从有没有到好不好。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为能生在这样的国度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我的家乡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不仅公路如梦所愿经过了我之前的家门外, 而且人们也过上了较为殷实的日子,都说再不用为吃穿发愁了。 我也得益于改革开放, 从农民变成了工人, 从没有文凭变成了自考大学生, 不仅过去的一个个“最大梦想” 早已变成现实,而且心中又燃起了一个个如何为强国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新的梦想。

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