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艺飞
干净平整的墙面、葱郁繁茂的绿化、整齐有序的充电桩……如今,走进位于长桥街道的光华园居民区,很难看出这是一个建于1992年的“老小区”。 得益于近年开展的“三旧”变“三新”项目,光华园居民区焕发了崭新的面貌, 改善后的社区硬件设施,更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让这个老社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倾听居民需求,凝聚多方力量
经过三十余年的风吹雨打,光华园居民区的楼房屋面难免出现破损、漏水等现象,道路照明光线较差、 缺乏公共活动空间、车辆停放混乱、飞线充电等问题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居民们的生活质量, 不仅影响美观,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面对居民们反映的诸多问题, 光华居委耐心倾听其需求,并由社区党员组成的巡逻队经过实地调研反馈问题,形成了一份细致的问题清单。
为了满足居民的各项诉求,切实解决问题, 光华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设计单位与实施单位等多方主体不断沟通协调,这一过程中,微信群、楼组长会议等多种渠道发挥了重要作用。光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唐洁向记者展示了群聊页面:“这个群特别热闹。 ”
在推进落实更换雨棚这一项工作时,居民的意见就不尽相同。 面对这种情况,光华居委努力做到“不遗漏一家居民”,确保了改造工作的方向与居民需求相一致,以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做好沟通。 经过整合各方资源,顺利完成了雨棚拆一换一、路灯位置调整、充电桩安装、儿童乐园改造、休闲椅子增设等改造工作。
集聚居民智慧,倾注人文关怀
在“三旧”变“三新”过程中,光华居委特别鼓励居民们发挥聪明才智,在改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有位居民看到机动车充电桩的设计方案后, 提出了异议:原有方案中,两排充电桩分别排列于绿化带的两侧,车主为了便于停车,可能会跨越绿化带拉线充电,这样便带来了绿化带被踩踏破坏的风险,由此,居民建议在绿化带中间开辟小路以供穿行。居委工作人员一致认为这一建议非常合理,弥补了设计时的盲点,这条源自居民建议的石板路最终建设落地。
这种根据居民建议而调整施工计划的案例还有很多。居民楼前的围挡板材原来被设计成祥云纹饰,一楼居民认为应当加大透光面积,居委因此选用了镂空面积更大的围挡;29号楼前的露天活动场所原定以植被环绕, 后来居委采纳居民们建议,将外围设计成石板路,能够扩大视野范围和行动空间;居委还根据高龄老人和特殊群体的居住情况,在楼道门前安装不锈钢扶手,还将社区内的休憩座椅抬高了15厘米等。 这些改变虽然微小,却体现了人文关怀和对居民智慧的重视,让环境更加贴心宜居, 让居民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
在改造过程中,社区里的四位阿姨还送来了锦旗。“虽然我们的工作十分琐碎,但做出的改变会被人肯定,被阿姨们感谢的时候还是很开心的。 ”居委工作人员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