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搬家,阁楼上纸箱里有一只九孔铁皮圆盘,孔洞里拖下九根用棉线捻成的绳线……女儿好奇问这是何宝贝? 我告知她这是火油炉的灯芯。 什么叫“火油炉”、 怎么个样子的? 呵呵, 女儿这辈确实没见过火油炉……眼前这个灯芯是我小时候烧火油炉(也称煤油炉)而备用的。 虽然白色的棉线已泛黄,但还是挺结实。
我居住在“棚户区”半个世纪,是煤油炉陪伴了我整个孩童时代。9岁丧母的我与父亲相依为命, 每天早晨父亲赶着上班,我上学前就用煤油炉烧泡饭。中午回来再用它煮面条。 实际上,煤油炉的功能只能是热热饭、煮面条, 基本不用它烧生的食物,因为当时煤油是限量每月每户一斤,所以要省着点用。 而晚上做饭,就要生煤炉了。
开始是煤球炉。 生炉时用的柴禾也是计划供应的, 每月每户四斤,如果天天生煤炉,四斤柴禾根本不够。 后来柴禾店供应一种木屑与煤粉粘合的叫“煤砖”的长方形引燃物,回来掰开如煤球大小, 只需细柴禾引燃它再放上煤球就生好炉子了。 烧煤炉很脏,加上家里原本不怎么宽畅的地方放上煤球、柴禾,还有引火的纸屑、稻草、刨花等,就更显得拥挤逼仄、杂乱不堪。
之后煤球炉又改为煤饼炉, 那蜂窝状的圆柱体代替了散装煤球, 引燃方法与煤球炉一样。 生炉子时烟雾弥漫,即使人在上风用芭蕉扇扇炉口,碰到回旋风倒刮,也呛得够狠。 如果早晨周围家家生煤炉, 那整个弄堂被烟笼罩, 只得把门窗关严严实实……看到此情此景,我就会羡慕烧煤气的居民,心想何时我们也能改变“草棚棚、烂泥路,给水站加煤球炉”的“下只角”状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生活开始悄悄发生变化。与我们朝夕相处近30余年的煤炉被送进了“历史博物馆”,家家户户都烧上了液化石油气,干净、方便的煤气灶代替了过去烟熏火燎、笨重龌龊、污染环境的煤炉。 液化石油气不仅担负着厨房的功能, 还可接上分管、 装上淋浴器还可以洗上热水澡……
本世纪初, 我居住了50年的“穷街”被列入旧区改造计划,我家在拿了动迁款加部分贷款后买了三室一厅的二手房。望着坐落在五楼的装修一新的双阳台新房和新的煤气灶台,父亲乐得合不拢嘴,因为他半个世纪的“能住上楼房、能烧上煤气”的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妻子也高兴地称赞管道煤气比液化气钢瓶方便、舒适多了,今后不再有换钢瓶的麻烦了。
几年前,我家搬到新的小区后使用了天然气。天然气不含水分、无杂质,输送压力较高,而且以甲烷为主不含一氧化碳更加安全。看着新颖灶具火孔里喷出的蓝色火苗, 女儿形容它犹如“舞动着的妙曼身姿”……
是啊, 从我们家燃气灶具的变迁, 反映了百姓生活越“烧”越兴旺,也是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真实写照。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熊熊之火注定把陈旧的生活方式全都烧掉, 我们就不会有经济强盛的烈焰在闪耀。 站在新时代和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门槛上,让我们的希望被激情点燃, 释放出昂扬的壮志与情操, 双手为伟大祖国添薪, 在胸中升腾起一簇簇复兴“中国梦”的火苗……

生活越“烧”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