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知晓吴印咸的名字。一部《延安与八路军》让人们了解了延安时期边区军民英勇抗争的战斗生活及人文风貌。这次欣然赴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参观《追光者———吴印咸影像艺术之路回顾展》, 就是想再追寻这位中国著名摄影家、导演、教育家作为“追光者”对中国电影和摄影教育体系所作出的贡献。
展览共分“求索”(上海时期)“战士”(延安时期)、“基石”(北京时期)三大部分,几百平米一楼、二楼大厅,展示了吴印咸从家乡江苏沭阳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美术系,随后涉足摄影、加入电影公司、赴延安、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从事摄影与电影教学、编写出版十余本摄影理论著作等人生历程。
几百幅图片,是他用镜头标程着的上个世纪风云际变之精华。 无论是人物、建筑、动物、静物等,都是对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和重大的历史事件所呈现的宏大叙事的视觉纪录。四十多年前我看过的电影《风云儿女》《马路天使》以及《红旗谱》《白求恩大夫》等,为其摄影技艺所赞叹, 这次近距离观摩这些剧照,尤其他为赵丹、周璇、魏鹤龄、王人美、赵慧琛等拍摄的个人艺术照,角度、构图、灯光等透析和折射出的艺术人格、美学意义和文化价值,都堪称图像文献。 因而他早期作品常被称为“画意摄影”为《电声》《影迷周报》《青青电影》《图画晨报》等杂志所推崇。“始终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力求做到构图严谨洗练、光色和谐含蓄,影调柔软丰富”,是吴印咸的作品最突出的生动细腻、真实质朴的艺术风格。 参观中有一幅《蜗牛进行曲》吸引我驻足赏析,在一片滩涂上,许多蜗牛前行着,画面一半暗一半亮,不规则的蜗牛似人泅渡般从亮向暗行进着……这幅摄于1934的作品,给人无限遐想。
吴印咸在延安的生活与创作,无疑是他寻找梦想之地的期许。这座雄踞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古城给了他前所未有的新鲜感觉。所以那些宝塔山、杨家岭、延河、窑洞、兵工厂、抗大、开荒、纺线、烧炭、挖窑、收南瓜、放牧等视觉图景,都与徐肖冰同志一起, 收入进了《延安与八路军》《南泥湾》等纪录片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也为中国历史再现了“赴重庆谈判”“七大会场” 等在战争年月的经典影像。从这些作品看出,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合成的一种独特的意境表达,不管是平易近人的领袖还是朴质憨厚的老农,或是边区开垦的军民,作品的背后总是洋溢着一种蓬勃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 吴印咸从“求索”的“战士”到成为了从事摄影与电影教学的“基石”。工作之余, 他创作了诸多讴歌新时代、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火热生活的作品。北大荒、内蒙古草原、十三陵水库、鞍钢炼钢车间、黄山、印度喂鸟人、京剧《三岔口》等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吴印咸的作品和其94载的人生乃是一座宝藏, 其追光而遇、沐光而行的探索精神,堪足让我们从美学、历史学、艺术学、图象学等多侧面进行解读与追寻。

追寻“追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