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万事万物皆有因果回报,只是有正反两面而已。 比如吃苦和偷懒、认真和敷衍的不同回报等。
最近, 巴黎奥运会上全红婵夺冠, 全国人民都兴奋击掌, 街谈巷议。 这是全红婵第二次在奥运会上荣膺10米跳台跳水冠军,是她吃苦后应得的“回报”。
教练找跳水苗子不从大城市孩子中挑选, 而是到农村中去物色,因为他知道训练是枯燥乏味的,辛苦是异常的,而通常农村的孩子比起城市的孩子特别能吃苦。 她13岁时教练要培养她参加奥运会,问她能吃苦吗? 她以稚嫩而又坚定的口吻说:“我能行。”果然,全红婵在训练中总是自我加压, 别人每天跳水200次,她自己加压到400次;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别人做500多次,她坚持做上千次,每天训练达11小时之多,训练强度堪比男运动员。 全红婵的这些行为如没有肯吃苦、 能吃苦的精神是绝对做不到的。 10米跳台跳水比赛规定要跳5次,每次动作不一,从跳台到入水的时间,5次加起来不到30秒。 30秒,5跳夺冠,正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乒乓球冠军马龙说:“金牌是对所有努力和汗水的最好回馈。 ”
笔者曾在农村锻炼十年, 返城后有时也忙也累,但从不觉得苦,因为比起农村的苦, 城里的那些累和忙实在不算什么。 有时工作多了就自觉地加班完成,觉得很正常,没有苦的感觉; 旅游中爬山尽管也气喘吁吁, 但比起在农村爬山时还要挑担,实在算不上什么,遂与同年龄人依然说笑攀登。一旁的有些人却大呼小叫,太苦了太累了,吃不消不爬了;阵雨后遇马路积水,很自然地脱鞋挽裤腿蹚水,觉得是小菜一碟,因为在农村时经历了太多的湍急洪水,甚至差点丧命。 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一些企业招工时尤其青睐有过务农经历的老知青,因为他们在工作中较能吃苦……
由此想到: 排球运动员,腿绑沙袋练习弹跳; 体操运动员,无数次地在垫子上前滚后翻;马拉松运动员,在空旷的郊野枯燥地孤独奔跑; 乒乓球运动员,成百上千次地来回挥拍,以至端饭碗时手都发抖……无数的例子证明,这些人后来的成绩是与他们平时的吃苦程度成正比的。 当他们光荣自豪地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我们不能仅是羡慕鼓掌,更多的应该是敬畏、学习、践行。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一个人在少年和青年时期吃些苦,流点汗,多锻炼是有好处的,有必要的,是有助于日后的成长的。
人生一世,难免要吃苦,具备了勇于吃苦的精神,才能意志坚定,信心满怀地在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过关闯将。 全红婵的故事就是给我们最好的启迪。

全红婵吃苦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