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地经天棉植见慈恩一方衣被,梯山航海机声垂教泽千载馨香。 ”走进黄道婆纪念公园,当这样一幅对联映入眼帘时,你感受到满满的推崇之意。什么是经天纬地事业?力拔山兮气盖世是勇武,三千弟子传大道是礼仪,那么衣被天下可谓是大德。 这是人们对黄道婆的赞誉,作为徐汇的历史名人, 她的故事已经讲述了很多遍,但作为民间演绎,一直在传唱。
中国是农业大国,“稻粮粟,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中国人衣服的材料大多是来自丝和葛、麻。嫘祖(黄帝之妻)发明了养蚕,被尊为先蚕。但丝织品一方面成本昂贵;另一方面有着等级规定,不是平民能穿着的,葛、麻的御寒效果并不理想,棉花的盛行提上了历史的日程。但是出于技术条件的限制, 棉花织成棉布的效率不高。宋末元初,松江府乌泥泾(现上海华泾镇)一个黄姓姑娘的出现,对改良、发展棉纺织技术有着莫大功绩。
黄姑娘,也就是黄小娘,据说原本是童养媳,因不堪忍受公婆、丈夫的辱骂和殴打,于是偷偷地爬上了一艘停泊在黄歇浦(黄浦江)上的大木船,漂泊到崖州(海南岛)。这里,她和黎族、回族的朋友一起劳作,学习独特的纺织技术, 交流自己的心得,并刻苦钻研不断改进,很快成为巧手织娘。岁月如梭,一梭穿行宇宙,三十多年过去, 黄小娘现在成了黄道婆,家乡在梦里,梦里还是家乡好,她终究乘船回到了乌泥泾。 回家以后,她把黎家经验与当地的生产实践相结合,研制出新的纺织工具,发明新的纺织方法,“三锭纺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她把这套技术毫无保留传授给邻里, 当地人民迅速掌握了纺织技术,“乌泥泾被”衣被天下,人们尊称她为先棉。 乡间的童谣传唱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一个黄道婆把江南经济的GDP予以大幅度提高,那谁能不爱黄道婆呢? 中国人吃饱穿暖的朴素愿望,穿暖的实现要多谢黄道婆。
江水多姿,温暖回味这份润泽中的美好烟火,街巷邻里,承袭一脉相连的人情往来。当年黄道婆从黄浦江出发,起点在上海,终点在海南,东海之滨,南海之水,浩浩荡荡,以水为媒介,书写了后来的纺织文化。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黄道婆向少数民族学到的纺织技术,精研后带来的是当时中国棉纺织技术的整体发展,三锭纺纱,成为了中国领先世界的技艺证明。而这一切,交融的是文化,是云散月明的通达气象,是天容海色的慈悲心意,我们在黄道婆故事中看到了勇气、智慧和温情。这份温暖,是上善若水的基因, 是开拓创新的精神,静水流深,非是不争,水润万物,流淌的是徐汇品质,绵延的是如画江山。

江水绵延润泽纬地经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