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文菁
如果说水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典型的笔墨表达, 那评弹或许是最能体现江南韵味的生活艺术。 吴侬软语、丝弦之声,曾经是小桥流水的江南茶楼里,最活色生香的娱乐方式,也曾是海派上海,石库门弄堂里, 寻常人家茶余饭后守着无线电的每日“追更”。
时代变迁,水墨和评弹在今天还有生命力吗? 当评弹邂逅水墨,又有怎样一番气场和面貌?11月17日晚,“评弹中的书画情缘”美术馆之夜活动在岳阳路197号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举行, 精心挑选的曲目、艺术家们的精彩演绎,让观众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周末夜晚。
在美术馆二楼“树与石”当代水墨邀请展作品空间里,国家一级演员、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和SMG五星体育首席编辑、2020年上海“建筑可阅读”宣传大使周力以对谈开场。
70后周力从小在弄堂里长大, 评弹几乎是记忆里童年生活的背景音,当年岁渐长,熟悉的韵味曲调再次入耳,仿佛开关被激活, 他开始有意识地主动走近评弹。一边听,一边写,还一边淘关于评弹的史料宝贝,他曾“捡漏”两本评弹艺术家杨振雄先生拍摄的照片影集, 当天现场,周力拿出两帧与大家娓娓道来其中的故事。
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近年来不遗余力推广评弹艺术, 作为上海市非遗传人,他认为评弹要生存发展,不是放在博物馆里,而要活态地存在于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里,“长衫旗袍,吴侬软语,听唱腔,看表演,只要内容好,进入情境中,就能离开浮躁一会儿,在评弹中感受一丝宁静。”
在高博文看来, 传承几百年的评弹艺术无需借助复杂道具,没有花里胡哨,凭借演员的功力, 原生态表演就能撑起一台戏; 而评弹书目中的富矿更是应有尽有,江南文人雅士、花鸟虫鱼、瓷器书画等风物故事, 都能在评弹中找到对应,无怪评弹与书画有缘,“老一辈画家中唐云、朱屺瞻、程十发、陆俨少等很多都喜欢评弹,还不是一般喜欢,是酷爱”,有画家甚至画仕女图时焚香、 听古朴的弹词曲调,以全然沉浸其中,避免下笔时的火气。
在中国画院首次举行评弹小品演出,高博文携团队成员也是精心挑选曲目,《牡丹亭·柳梦梅拾画》《三笑·唐寅追舟》《玉蜻蜓·智贞描容》《西厢记·佳期》等均出自经典,有“吴韵一哥”的山歌调,也有00后新生代的杨俞调,还有薛调、蒋调等脍炙人口的流派唱腔,让观众大为过瘾。
上海中国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特别感谢上海评弹团艺术家团队的无私奉献,嘉宾、观众的热情参与共同成就了这个难忘的美术馆之夜。

当评弹邂逅水墨
“美术馆之夜”唤醒记忆中的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