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中的陈文奎



“蝶变”高定旗袍

徐家汇圣母院女工工场制作的绣品

人民大会堂内的海派绒绣作品

土山湾博物馆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文/记者 文吕 图/资料
登“堂”入室的“东方油画”
● 2009年,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申报的“海派绒绣”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1年,“上海绒绣”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绒绣, 是一门由西方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刺绣工艺相结合, 在不断创新中趋于完善的艺术。徐家汇,是海派绒绣的发源地,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绒绣作品就已行销法国、奥地利、意大利、越南、菲律宾等地,广受欢迎。
被誉为“东方油画”的海派绒绣,既有西方绒绣作品粗犷浑厚的整体画面质感,又吸收了中国传统刺绣精致细腻的细节表现手法,是一门中西融合的独特工艺。
无论是逶迤蜿蜒的苍莽群山,还是身姿灵动的飞禽走兽,又或者是面部表情丰富的人物肖像,这些风格迥异的题材,在海派绒绣作品中,无不惟妙惟肖。绒绣作品吸音吸光的特性,更使之受到人民大会堂的垂青,成为集体合影时完美规避反光的一道靓丽“背景墙”。
非遗添彩“高定”时尚圈
师出上海红星绒绣厂的陈文奎,从小喜欢绘画与书法, 刚刚进厂时,就被绒绣油画般的画面效果深深吸引,并从此开始深耕这门工艺。
绒绣技艺的习得, 绝不仅仅止于“绣法”,还需要载以其他方面的艺术修养来反哺绒绣工艺。当艺术修养与工艺技能互补互促, 就会产生1+1>2的叠加效应。因此,对于绘画与书法的研习,是陈文奎“工夫在诗外”的一贯坚持。
作为海派绒绣的非遗传承人,陈文奎希望能将绒绣从单纯的艺术品,转变为一种品位与品质兼具的日常用品,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为此,他特别创立了绒绣文创品牌“晔”。在与多家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过程中, 其研制的多款绒绣鞋履、绒绣皮带、高级成衣以及绒绣包等高端定制产品(简称“高定”),成功地将上海绒绣带进了国际时尚圈。
据陈文奎介绍, 近三个月来,由于上海疫情封控导致延误的订单,已经延期到了明年春季。 但是,同样让他看到了机会与希望。
凭借多年来对绒绣技艺的不断挖掘, 以及针对市场开发的新的技艺,其中有些技艺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些“手艺人的绝活”,使得他们的绒绣作品在市场上拥有了无可替代的优势。
在陈文奎看来,“正是因为这些绣品的独特性,使得海外客户不仅接受了交付延期,还追加了订单,并接受了我们的涨价要求。虽然我们是处在一个传统行业里,但我觉得中国智造的高附加值不光体现在高科技领域中, 我们这样的传统手工艺领域,也是大有可为的。 ”
事实上, 在这个非同寻常的春天,陈文奎也并没有闲下来。 他与爱人三个月都住在工作室,甚至在意大利留学的儿子也参与了进来,都在加班加点地为明年市场开发新的产品。
“通过这次疫情,我深刻认识到手艺人要有绝活的重要性,更要有与生活相结合的作品。 风雨之后,我们终将优雅前行。 ”陈文奎如此说道。
“蝶变”高定旗袍,是陈文奎的代表作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梁祝化蝶”的唯美爱情,“庄周梦蝶”的逍遥哲学,赋予了蝴蝶浪漫主义的色彩。
这款旗袍,将半透视纱底绒绣与真丝缎面相结合,端庄温婉,并通过“蝴蝶”元素彰显出女性优雅的气质。
追求极致细节的陈文奎,为了让海派绒绣“东方油画”的艺术表现效果更佳,充分发挥绒绣原有井字型网格布上可以大小针同时进行绣制的特点,在同一个绣片上同时运用不同粗细的绒线来处理细节与色块,在方寸之间呈现出景深关系的效果。
近年来,陈文奎海派绒绣传承保护工作室在线上线下举办了多场绒绣普及活动, 包括绒绣兴趣小组、单次绒绣体验课、阶梯式绒绣课程及绒绣专题展览……将海派绒绣带入了博物馆、校园以及各种商业机构。
自2019年起, 工作室陆续开设了《我的党章,我来绣》《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绒绣里的红色基因》《百变表情包》等备受大家喜爱的绒绣系列课程, 每逢陈文奎老师亲自授课,都会吸引一批铁粉追随而至。
在徐汇区文旅局的牵线下, 陈文奎的工作室与徐汇区对口支援的相关地区建立了合作,以非遗技艺助力乡村发展, 并为其专门定制了教学工具,如绣花绷架、绷腿、绣布、毛线原材料等。
谈及未来,陈文奎跃跃欲试:“计划开始教他们绒绣技法,合格的绣工将安排订单给他们。最终期望做成两地非遗结合的一个典范。 ”
“博”览非遗在这里
土山湾博物馆推出的“国色汇萃”系列展览,不定期展示各类非遗文化,是近距离“接触”非遗作品的好去处。 寒暑假期间,更有非遗小课堂,引领未成年人感受非遗的魅力,汲取非遗精髓。地址: 徐汇区蒲汇塘路55-1号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是上海乃至全国少有的“双遗产” 特色博物馆。 这里既有物质文化遗产展陈, 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你可以在馆内的非遗工作室,现场见证各类非遗作品的制作过程。 地址: 徐汇区汾阳路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