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记者 殷志军 图/陆 翔
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和生
活方式的改变,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呈现明显上升势头,近年来更有年轻化的倾向。 有报告显示,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致残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在脑血管患病人群中,有20-25%的人群合并患有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亦然。 心脑血管病一旦发生,给社会、家庭带来极大经济和精神负担。
徐汇区中心医院康复科在全市乃至全国有名, 以杨坚主任挂帅的康复治疗团队近年来成绩斐然,吸引了许多患者慕名而来,然而,短短数周的康复治疗往往难以满足患者完全康复需求,患者出院后大部分时间在社区、在家庭,然而谁来科学指导、配合患者康复? 一直是健康管理的“痛点”“难点”。现在,杨坚劳模创新工作室(图①)自去年8月创立以来,以“一体两翼”构架,初步探索出了全民心脑康复创新之路,并得到了市区各级领导肯定。 徐汇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张雪梅介绍,根据市卫健委精神,徐汇先行先试,发挥康复科市劳模工作室的专业指导和医务社工专业辅助,扶持社区康复技术,更好的服务居民。
“一体两翼”构建百姓康复体系
来到徐中心四楼杨坚劳模创新工作室,遇见杨坚主任(图②,右一)正指导康复师如何运用人工智能下肢机器人帮助患者下肢康复。眼前66岁男士中风后来到徐中心康复科, 从完全瘫在床上举步维艰,两周不到在系统康复后能“亦步亦趋”平稳走动了。杨坚说,去年8月,工作室被市总工会命名为第十一批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利用医联体区位优势大力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康复人才培养,在“一体”(徐中心康复科)基础上,去年9月、11月分别与枫林、 龙华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共建,作为“两翼”的两个分站点,形成了“医疗团队+医务社工”合作模式,全面关爱患者身心健康。 作为两个分站,目标人群中植入了很多有效数据, 为医院赋能人工智能,克服康复治疗差异化、专业人力不足的瓶颈探索了创新之路。 与此同时,对万众民营医院定期指导、交流,业务合作,在不断推演基础上,将复制拷贝到更多社区,让更多徐汇百姓受益。
“身心社灵”提高患者自主健康能力
心脑疾病康复, 往往是一个慢长治疗过程,患者因病致残,丧失劳动能力,如何重新认知自我,并积极配合治疗,重扬人生风帆,这离不开徐中心社工部,医务社工和志愿者的辛劳付出。 如何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台,注入我们“身心社灵”(即身体康复、心理疏导、社会认同、自我认知)全维度照护,提高患者自主健康能力,这是工作室又一创新亮点,社工部张一奇主任风趣道:“我们这个构架真正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即大健康、 大医疗、大服务,并注入人工智能智慧医疗,这真是一个完整服务链, 尽管我们现在人手有限,相信不久的将来的‘康复之友’群体会像雪球越滚越大,开发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教材。 ”
专技推广让回归社区患者提升康复水平
个体业主、55岁的徐先生做梦也想不到, 在枫林卫生服务中心经过两个多月的康复治疗,从跌跌撞撞到行走自如,不仅是肢体得到有效恢复, 通过医护社工及志愿者心理疏导, 更增强了战胜疾病和困难信心。
枫林康复中心周鹏副主任说, 这得益于杨坚劳模创新工作室正确引领,医联体专技推广, 以及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 的确,在记者目力所及,200平方米的康复治疗大厅分区合理, 数十台智能康复机器新颖夺目,功能齐全。三楼康复病区有30张规范设置的康复病床温馨舒适。住院康复治疗患者每逢晴天,还可在医护、社工搀扶下,走进三楼户外康复广场, 在医护的指导下进行延伸康复锻炼、集体健身操、行走能力测评、康复之友心愿交流等,深得住院康复患者好评。据了解,成立于2004年枫林医学科现有医护技人员30名,康复医师4名,治疗师8名,可为患者提供低频、中频、高频、激光等物理因子治疗,以及偏瘫、脑瘫,截瘫肢体综合训练、 智能康复机器人等四十余种康复治疗,每天100余人次;针对高龄老人、残疾人,因病导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 开展上门康复服务,年均受益人群达2000余人次。 中心书记宋玲表示: 创新工作室让我们基层“两翼”更有创新、努力方向,是造福患者的民心工程,我们有信心坚持办下去。
人工智能+5G激发康复治疗更大潜能
康复治疗过程中, 患者的心理、肢体、关节等康复需求千差万别,康复师的“手势”、按捏推拉强度、柔性等也各不相同,这如同中西式餐饮,中式菜肴虽然美味多彩,但取决于烹饰饪师技艺和心情,即使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神操作”也不同, 所以康复治疗追求西式餐饮“定量、定性、定质”模式,人工智能康复运营而生,运用康复下肢训练设备,依托龙华、枫林、漕河泾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患者年龄、走路姿态、辅助训练评估等数据采撷入手,改善患者行走不稳、转移不畅、平衡功能障碍,目前已创建400余人次康复训练数据, 为下一步推广人工智能+5G应用,打开了通道,杨坚兴奋道:“徐汇云医院的建立, 让康复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的可能, 立足三级康复网络体系, 引入5G网络与人工智能,加上今后智能康复机器人参与辅助,逐步实现康复服务的无限复制和供给,这也是杨坚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在积极探索的将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