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一过,接着就是正月十五;未过十五,新年的那点意思应该还在。如今不同了,过了正月初七都该上班了,新年那点意思跟着就变得没啥意思了。正月十五的上元彩灯,也很难再见得到当年红红火火的场面。 被称为上元节的正月十五,它本意是告知天下,新年已过, 要开始新一年的工作生息了。过年的最后这一夜的热闹,算是节点高潮,新旧之间就此别过,按《山海经》里的说法,牛去虎来,哞啸哞啸又一年。
上元节自古以观灯为庆, 一般认为自西汉武帝时期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起始,至于民间形成各类风俗则是后来的事情。 司马迁早在汉时就将元宵之日列为节日, 两汉魏晋隋唐辽宋金元明清一路走来, 元宵佳节的内容越来越多, 但万变不离其宗———观灯。
观灯是因为古代没电有火。 火烛最初在意驱魔祛鬼,轰赶虫豸,以求来年平安丰收。每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做此活动如同庙宇里的法事, 民众参与越多,气势越大,效果就越好。 所以唐宋官家提倡,达到顶峰;元代压抑,民间萧瑟;明清以后民间复兴,基本诉求是逛,故民间有“逛灯”之说。
上元灯彩绚丽,百姓乐于参与,自古留下文字很多, 最美最生动的是南宋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灯彩与烟花将节日的喜庆烘托至醉痴之境; 最有趣的是灯谜的出现,每个彩灯都留有谜语,百姓可以猜谜取乐,所以谜语又叫灯谜,与上元节直接相关。
三年前,尚未发生疫情,各地逢元宵彩灯大放,尤以四川自贡的“灯会”为最,我去看过一回,发现热闹归热闹,但精髓尽失。过去逛灯,灯是静中有动,灯不动光在晃,而人是动中有静,走走停停,动脑动眼。百姓融入灯彩之中,构成生活美丽画卷,否则也不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今天各地的灯会,基本都是高科技的激情展现, 照搬夜总会里的灯光设计,让百姓由参与变成观望,主办方破费银子不少,百姓也大大热闹高兴了一番,但需要提醒的是,这热闹中不能少了过去元宵夜的含蓄优美静谧祥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硬核不能丢了。
上元彩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