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
我生长在南方,工作于南方,自然对春节吃汤圆的习俗十分熟悉。在农村,汤圆几乎都是自制。进入腊月,女主人就开始张罗春节的汤圆了。 她们背着稻谷到打米厂,叮嘱打米师傅要把米多打几次,绝不容许有碎米掺杂其中。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 女主人往往在这一天就开始泡糯米。 先将糯米清洗几次,去掉细小的糠壳,再掺上最干净的冷水,将糯米浸泡在大木盆里。 泡糯米的数量家家不一样,如果家里的三亲六戚较多,往往泡的糯米就越多,因为春节亲戚在家做客没有汤圆吃是很丢脸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糯米要泡上七八天时间,在这中间,女主人要换两三次水,让糯米在水的浸泡下发胀。 临近推汤圆的那天,便把粘米清洗后放在温水里浸泡半天,然后倒进大木盆里,与糯米混合在一起。多数时候,粘米与糯米的比例为1:2。如果糯米少于这个比例,推出来的汤圆则吃起来没有粘性,很是生硬。 也有家庭富裕的,全部用糯米,不加一点粘米。
汤圆是用石磨推出来的。 为了能让推出来的汤圆细腻,往往在推汤圆前要请来村里的石匠师傅将石磨“修”一下,让石磨的“牙齿”锋利一些。 开始推汤圆之前,先在石磨的口子下面放上一个大盆,里面平铺一些稻谷灰(吸收汤圆里的水分),再在上面铺上一张洁白的帕子(要成正方形)。 推汤圆时往往要两三人参与,一人用勺子从盆里舀出米,两人推石磨。 米从石磨中间的一个小洞渗下去,一股股白色的粘性东西从石磨的“牙齿”流出来,再从石磨的槽里缓缓流入下面的帕子里。 正常情况下,稻谷灰能在十多小时就将汤圆里的水分吸收很多;也有不用稻谷灰吸收水分的,而是直接将汤圆包裹在帕子里,有力挤压,汤圆里的水分会挤出很多。 大年初一的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 女主人往往早起,从帕子里挖出一团汤圆,在刀板上用力搓揉,然后分成柑橘大小的小团,再往里面倒上红糖、白糖、花生、芝麻等芯子。 所以,包汤圆前,女主人早已准备好了汤圆芯子。 家境差的,往往里面不包什么东西,这种汤圆就是“实心汤圆”。家境宽裕的,则很讲究芯子的内容,将花生、核桃、芝麻炒熟后碾成粉末。要是遇到天气寒冷,汤圆就会被霜浸透。 煮熟后的汤圆就会变成红色或橙色,而农村人则认为这是好事,说明来年家人财运极好。
从初一开始家家就不断有客人来拜年。 汤圆则成为必吃的食物。 往往在正餐之前,先让客人吃上一碗汤圆,一是让客人品尝一下主人的手艺,二是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先打个点心。
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春节才算结束。 那些汤圆没有吃完的家庭,便把汤圆用簸箕晒干,然后装进瓦坛子里加以密封,以便以后栽秧请人帮忙时食用。
正月里的汤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