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曹香玉
1月26日晚, 历经两年多策划打造的大型原创越剧《海上光启》在上海市群艺馆星舞台首演(如图),将徐光启一生的故事搬上舞台, 让广大越剧爱好者认识到不一样的“徐光启”。
小剧团大志向
越剧《海上光启》是上海如意越剧团推出的首部原创大戏。 作品通过“治蝗虫”“译洋书”“种红薯”“修历法”等故事,讲述了徐光启从青年到晚年一生的主要成就, 和他放眼看世界的创新精神与初心为民的高尚情怀。
据了解,《海上光启》 的创作缘起于2020年上海如意越剧团排演的越剧小戏《初心如一》。 在排演过程中,如意越剧团团长、 已故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亲传弟子童丽君随着对徐光启的了解不断深入,萌发排演一场大戏,将徐光启一生搬上舞台的想法。
“就像我们天天吃到的番薯,读书时学到的几何,用到的历法,虽然很熟悉,但是却不知道这是徐光启引进的。 我们希望通过《海上光启》的演出,让大家更加了解徐光启,也更加了解越剧。 ”童丽君更加坚定了想法,“作为上海的先贤,他不应该被遗忘。 ”
小挑战大创新
排演中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既要生动讲好历史故事,又要保证严谨真实, 这是考验我们剧团的关键。 ”童丽君坦言道。 因此剧团专门请来《徐光启全集》主编李天纲、《徐光启与〈几何原本〉》主编宋浩杰、徐光启纪念馆馆长冯志浩和徐光启后裔徐承熙对越剧的每个细节与排演进行把关。
内容得到了保证,形式上也需要有创新。 如何解决思想性和艺术性之间的矛盾? 编剧魏睿、导演吴佳斯找到“轻喜剧”风格, 用当下的眼光重新审视徐光启,以“乐观”二字确定《海上光启》基调。 四场戏中,前三场走诙谐幽默的路子,为最后的悲剧结尾做铺垫。
饰演徐光启的上海越剧院优秀青年演员沈歆雯在后台准备时告诉记者,在导演明确了这个风格定位后,“生活气息”是这场表演中的重点。“我在扮演徐光启时,需要走进这个人物,代入角色,演出他的灵魂所在,也就能理解了这个定位。 在创作过程中,这位先贤的乐观与科学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与深思。 ”
小趣味大情怀
《海上光启》的唱腔与身段保留了原汁原味,在音乐、服装、剧情中融入了现代元素,在徐光启身上能看到上海这座城市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融会贯通。 如意越剧团的这次创新不光是致敬先贤,同样也是对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的追溯和致敬,也令现场观众动容不已。
当代著名剧作家、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表示, 在徐光启身上传达出来的上海城市精神,就是永远敢为天下先,永远在守正创新的路上奔跑。“小剧团大志向,硬题材软处理,大情怀小趣味。”让内容蕴涵深意,让越剧也变得更加有戏有情有趣。
已经听了将近五十年越剧的老戏迷金老伯看完演出赞不绝口。“讲述古代名人的越剧演出本来就是比较少,徐光启这个题材很别致,所以这次越剧团排了这么一个创新的节目是非常不容易的。 ”
据悉,作为纪念徐光启诞辰46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海上光启》将进一步打磨提高,争取在4月与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