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柴斌
本报讯 日前, 徐汇市政智慧养护基地正式启用。 市道运中心、市道运局、区建管委、 徐汇城投集团以及同济大学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出席启动仪式。
在功能上, 基地为智慧巡检相关人员提供了休息、车辆停放、技能培训、办公会议的场所。 在空间上, 基地运用了“城市珊瑚礁”理念,将各场所功能分区投放在了狭长的空间内。在色彩上,基地结合徐汇道路文化历程, 用暖色刻画过去的夯土路, 用绿色描绘现在的城市道路,用蓝色象征发展的未来道路,通过图片、文字、实体模型、历史物件等,翔实记录了从1845年第一条新式马路的铺筑到如今上海发达的城市路网和各种新型路面技术。 阳光板以及铝塑复合板等绿色材料的使用使得整个基地干净透亮,通过花池、 高架洞口可以看到鲜亮的色彩,极大地减缓了桥下空间的压迫感。
区市政管理中心副主任鲍伟告诉记者:“基地所在的桥下空间原来是作为临时倒班房使用的。 经过专业单位的设计和改造, 我们将其作为徐汇市政智慧养护基地进行打造和建设。 ”
去年初, 区建管委与同济大学交科院针对市政管理养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接洽, 同步落实区市政管理中心启动徐汇市政精细化管理平台建设, 引进同济大学交科院路网高频巡检技术,进行车行道巡检,试点“管养分离”新模式。去年4月底,区市政管理中心党支部、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工第五党支部、 徐汇市政养护工程有限公司党总支共同开展了党建联建活动, 三方签署的党建联建协议以党建为引领, 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课题调研、业务互学、技术引进等途径, 加快徐汇市政养护数字化转型。 去年10月,徐汇市政精细化管理平台建设完成并投入试运行, 同济大学的智能巡查管理平台、 徐汇市政养护单位的信息管理综合平台作为徐汇市政精细化平台二级平台, 为市政主平台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今年, 伴随着三个系统的投入使用,我区市政管养数字化转型已具备雏形。 通过智能巡查管理平台,智能巡查设备可以将道路病害数据实时传送到养护综合管理平台,而智能巡查管理模块则可以多维度展示病害及修补巡查发现的情况, 并结合病害处置信息提出预养护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