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筅 文/ 图 记者 姚丽敏
在外使用洗手间时,不少“马大哈”都有过遗忘物品的经历, 有的是雨伞,有的是手机,还有的是钱包等等,要是有人能给“马大哈”们提个醒那就好了。近日,徐汇区绿化市容局试点对一座路边的公厕进行了升级改造,重新开放使用的公厕不仅拥有了物品遗留的提醒功能,还同时拥有了多个智慧系统的赋能,让方寸之地蕴藏科技之光。
这座公厕位于肇嘉浜路和高安路的路口,仅35平方米,改建后的建筑体仿佛从混凝土地表切割并拉起,形成了屋顶, 波浪的外形构成了厕所入口。 公厕的色彩选择打破了固有的青白色外观, 而是采用了活力橙和高级灰的大胆碰撞, 极具现代感的设计在凸显动感的同时还活跃了整体街区气氛。 公厕入口处的公共区域设置出了一个可以避雨、休息、等待的空间,内部还特地增设了无障碍卫生间, 使公厕更具有温度。
由于地处徐闵线终点站对面,附近居民区和车站众多,因此这小小的“方便之所”使用频率却是极高。 在此次改建中,区绿化市容局尤其注重通过科技赋能来实现公厕的“内外兼修”,提升市民在使用时的满意度。
首先,当市民进入到公厕4米范围内,公厕外安装的智能视觉识别系统就会开启“千里眼”,自动识别市民是否佩戴口罩,电子测温设备还能准确识别是否体温异常。 如遇体温异常的情况,系统就会自动抓拍并语音提示管理人员,保障疫情期间如厕安全。
厕间内,带有“一键呼叫”功能的紧急呼叫器触手可及, 让市民在遇到突发紧急情况能够及时求助。 智能烟雾报警器可以及时反馈诸如短路着火之类的意外情况, 发现险情后立即报警并将报警数据实时推送到管理者的手机APP和物联网大数据管理后台。“推门即动”的智能门窗控制系统保证了市民在使用时厕间自动启动照明和排风功能,实现了高效节能环保。厕间内还可实时监测空气温度、 湿度、氨气、 硫化氢、 二氧化碳等环境气体数据,根据室内气体反馈数据可自动“启闭”开窗角度。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厕间内还配置了智能语音防遗留置物架及挂衣钩,“遗留即响” 功能让“马大哈”们再也不会遗漏自己的物品。
公共走廊处, 抬头可见智慧屏幕显示器,这是公厕的“智慧脑”,汇聚了厕位占用、 实时天气预报及温度等贴心告示, 还能实时反馈厕所的运行信息,便于管理人员科学掌握厕间求助、异味气体、总用水电量等公厕情况。智能玻璃雾化装置则是公厕的“温柔心”,它具有三档“美颜”功能,通过墙体中间的夜间调光膜调节玻璃透明度, 保证隐私的同时也做到了良好的透光性, 由内而外的暖色灯光为夜间增添了一份温暖。
区绿化市容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公厕是徐汇首座能够实现无人值守的智能公厕,目前它的开放时间是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 为了保证无人值守期间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公厕在过道内安装了摄像头全天候进行“巡查”功能,守护公厕运行。 同时,在切换到“无人值守”模式后,门控系统自动启动,市民需通过刷手机微信二维码进入,确保夜间模式下的安全性。 区绿化市容局还特意开发了APP,让管理人员在手机上就能实时查看公厕动态信息,包括人流量、空气情况、物品是否遗留、紧急呼叫等内容,方便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现场情况并进行处理。
智慧化系统的加持, 既提升市民满意度的同时,也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在线数据的远程传输+实时分析,实现了管理系统的“两网融合”,将传统的“看”“闻”“管”公厕管理模式升级为可视化数据的“巡”“测”“护”,切实做到让数据多跑路, 让管理更呵护。区绿化市容局表示, 此次改建的成功经验也将推广至后续的有需求的公厕中,坚持“百姓有需求、我们就行动”的服务宗旨,不断打造一厕一景,让厕所革命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