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洪远
祥和群讲座至今已开讲了八场,因为内容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干货多多; 材料鲜活生动, 极有个人的独特感悟,还吸引了闻讯搭乘高铁和长途大巴,不远百里赶来的江苏昆山和启东的文学爱好者。有的师友还吟诗点赞道:最喜讲座听宏论,振聋发聩耳目清。休说诗书寂难忍,祥和群里有知音,足慰平生情。
天天都是“丰收日”
几个新加盟的文友微我,群主啊,哎呀呀,不得了啊,怎么这一阵文友在祥和群里的诗文如万紫千红的迎春花开,让我们目不暇接; 有的干脆放言相告,“来不及拜读了”!
作为群主,我也有点纳闷。 前些年,文友散见沪上报刊的诗文每周也不过七篇八篇, 而近年来, 群里师友人人都出彩。 难不成是接地气干货满满的讲座为她添劲加力: 从沪上报刊到全国各地报刊都留下我们这些老文青的耕耘的足迹,有建党百年的诗文,有讴歌魔都巨变的小说, 更多的是充满烟火气的退休火热生活的散文随笔, 有师友盛赞当年厂子里你追我赶的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最有劲的是《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的上稿和《劳动报》文华副刊,好几次被师友作品“挤占”;伟忠和志良的言论几乎是各报的常客, 被师友戏称是天天见“忠良”;炽越和妙瑞的独具一格的散文以新奇巧见长,他俩发表在报刊的作品,被师友誉为“越写越好”。最有趣的是,春节前那天沪上几家报纸同日刊发了群友《母亲的春节菜单》《竹翁画竹品自高》《自行车社区须缓行》《小话汤圆》《街角的年味》《牛司令说牛》 等9篇文章, 咋看标题,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平诗人用他的奇思妙想, 用串联词这个形式将不同作品的标题衔接得天衣无缝,让人拍案叫绝。母亲春节有“菜单”,街角年味话“汤圆”。“竹翁”画竹品自高,社区“行车”须缓慢。群里为何牛气足,只因有个“牛司令”。此串联词刚一亮相,博得群里一片喝彩。有人点赞:多年童子功,今朝张口来。 其实他们可能忘记了,本色是诗人的平兄,多年练就的童子功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十多年前, 他所在的杨浦区向全国征集歌词, 应征者不乏词坛名家高手, 他以《和谐杨浦》应征,在2000多首来稿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叫好又叫座的聚会
过去常听张罗聚会的群主诉苦说,选一个大伙都满意的“点”费心费神,有时还叫好不叫座,这叫众口难调,总有遗憾相随。笔者有同感。毕竟不是退休前在单位,一声令下,大家各就各位齐步走。
不过,在祥和群里,贵为群主的我很潇洒。 因为群里总有几个热心人,自告奋勇来操办。比如群友云海兄。选点比三家,还要好中选优,如此严谨办事,难道是和他退休前会计师的头衔,和他打了一辈子的阿拉伯数字依依不舍脱不了干系?!
这次群里金秋聚会, 他选聚会点在位于市中心某宾馆, 地铁公交下来不超“五分钟”;价格亲民,百把元美味菜肴,还有下午茶奉送。最可心的是:仗着他的人脉,大包房环境幽静,可以让群友畅所欲言“八个小时”,如此实惠群友当然翘起大拇指。 却不知六十好几的他在附近酒家和宾馆来来回回许多趟, 为的是方便来自四面八方群友。 如此热心精心选点,聚会的师友当然满意又开心。
记得那天聚会结束前,许多群友对云海兄的选点都啧啧称道,连新加盟王女士也不甘寂寞地表露心声, 优雅的包房环境,让你们这些老文青思路敏捷,妙句迭出。只得幽幽地道一声,尊敬的王女士,我想和你商量一下,是不是将老文青的“老”字去掉,我们这些初心不改夕阳红里的文青其实并不“老”,都是小弟弟啊。
我当群主乐淘淘。 因为有了祥和群里齐心协力的热心人, 每天沉浸在喜悦的时光里, 我这个平庸的群主也跟着沾光了。有些熟识的文友见着我们都说,多年不见,容光依旧焕发。 这真是:祥和群里精神爽,文化养老人不老。 (全文完)
我当群主乐淘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