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当《国际歌》的高亢旋律在虹桥艺术中心大剧场响起时, 全场观众都被这嘹亮歌声深深震撼……
由上海中共党史学会指导、梵音笛声与淇遨文化联合出品的大型歌舞史诗剧《红场上的红流》,用书写青春的方式, 围绕美丽的中俄混血女孩波琳娜和当代都市青年李向红, 从精神的碰撞到共同探源波琳娜的太祖父———上海的卖报小孩阿根一百年前走出渔阳里随热血青年奔赴苏联的全过程, 构成了激荡人心的惊险故事。 整场剧情看似穿越时空, 实乃是后人在寻找自己血脉的根, 通过百年前年轻人与当代年轻人隔空对话, 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 团员带着理想和信仰前往“十月革命”故乡寻找马列主义真理、回国开展革命斗争的红色经历。
双线并行、 歌舞穿插是该剧的一大特色。 一边是中国的先贤志士们如孙中山、宋庆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颖超、邓小平、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任弼时、肖劲光等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上海面向北方寻求希望与真理的光芒, 抛弃各自优越、 殷实的家境一心奔赴苏俄开启伟大的航程; 一边是莫斯科红场上苏俄女兵、城市劳工、乡村民众在各个时期与不同情境下的载歌载舞, 表达了乌苏里江两岸人民要在“黑暗的云层里撕开裂缝,为了可以透出曙光”的宏大主题。而伴随着的怀旧苏联老歌《共青团之歌》《喀秋莎》《灯光》《小路》等耳熟能详的歌曲, 把观众瞬间带到了几代人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与激情燃烧的岁月之中。 尤其是掩护周恩来夫妇离沪一场,用翩翩群舞的肢体语言,配上紧张急促的音乐, 那惊心动魄的氛围多么震撼人心! 观众们无不为在风雨如磐的年月革命先辈不屈不挠、舍生忘死的精神而动容。
近两个小时的演出,无论是剧名、剧中角色的名字抑或舞台的美术效果,都突出一个“红”字,这不仅仅是为了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而打造的红色剧目,更是展现了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大力宣传和反映早期共产党人为创建中国共产党而前赴后继、沿着滚滚红流探求真理的这段不朽历史。所以当各位艺术家与专业舞蹈演员用视听体验、故事节奏在挑高6米、 横跨13米的舞台上错落有致全方位演绎着感人剧情时,那空间的叙事与时间的交汇,给受众视觉上带来了非常强大的冲击力。难怪尾声《国际歌》响起,观众自发起立跟着熟悉的音符鼓掌喝彩! 这掌声,不仅是对红流在红场流淌中迸发出的血脉贲张,更是中俄两国马克思主义革命火种在全世界传播路径中生动呈现的肯许与赞美!

红流在红场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