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标准高质量优化终身发展之路筅记者 姚丽敏
过去五年,徐汇教育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贯彻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秉持立德树人核心理念,坚持探索“优化适合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之路”,整体推进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试点项目,落实“双高”“两全”战略目标,教育品质持续优化,为徐汇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年来,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大幅提升。教育资源提质增量,完成了徐汇中学南校、高一小学华展校区、汇师小学中城校区、望德幼儿园分园等开竣工项目14个,与复旦大学、上海中学合作举办九年一贯制学校;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教育设施配置,提升教育装备水平,加大公共安全体验教室、创新实验室、英语听说考点等的建设力度。同时,推进教育综合改革10大实验项目和45项重点任务,稳妥实施中高考改革,普惠性托育点实现街镇全覆盖。“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办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徐汇中学创建为市特色普通高中,5所学校入选市信息化应用标杆校。
五年来,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全面落实。努力深化体教、医教、科教、文教结合,建设128个区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创建国家级体育特色学校,推广体育、艺术、科技教育品牌,并开展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工作,获评“第四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区”。依托教师专业发展校、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骨干教师分层培养、教师专项能力提升计划、优秀教师评选等平台,搭建教师专业晋升梯队,建立名校长、特级书记工作室,人才队伍建设也呈现出了新面貌,13人获评正高级教师、19人获评特级教师、6人获评特级校长,并成立了6个区级干部培训基地。
站在“十四五”的起点,徐汇教育将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高标准促进学生五育融合发展,加大创新和研学基地建设力度,鼓励学校基于基地资源开发专项课程,完善科艺体特色学校、特色项目创建机制;坚持“扩增量、优布局、强品质”工作思路,加快教育基础建设项目落地,优化滨江品质提升带、南部教育多元发展区、中部资源拓展区和康健功能优化区“一带三区”教育资源建设布局,高强度推进教育基础建设;完善课程、教学、评价和研修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内涵发展区域模式,聚焦义务教育新课标、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信息技术助推课堂转型试验区建设和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以“一屏治天下”等项目整体推进徐汇教育治理和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高要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力争到2025年,在总体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高品质教育现代化全面深入推进,为每一位学习者搭建最合适的成长通道,更好地助力每一位学习者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立足“海派之源”品牌建设人文荟萃城区筅记者 曹香玉 张文菁
五年来,区文旅局把提升区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确立了“海派文化之源”城区品牌,聚焦“徐家汇源”“魅力衡复”“艺术西岸”等文化子品牌,积极挖掘全区的文化遗产和人文价值,有力提升了徐汇文脉厚度和宣传广度。
新添上海“三大文化品牌”的标杆之作。完成千年龙华宝塔维护保养,呈现充满江南韵味同时富有时尚表达的龙华广场。以武康大楼城市设计为契机,打造海派风貌保护利用的活化典范。百代小楼完成开放、龙华烈士陵园纪念地和就义地完成整体连通,成为了徐汇承载红色基因中的重要节点。
发挥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示范作用。以文化建设赋能经济和社会发展,西岸美术馆蓬皮杜五年展陈合作将徐汇滨江美术馆大道推向新高,央视长三角总部暨上海总站入驻滨江,培育了艺术传媒特征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形成了推陈出新、融贯中西、形态多样的园区品牌、节庆品牌、活动品牌等,并连续两年主承办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全区文化产业的主要效益指标在“十三五”末已位列全市第一。我区作为首批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区,2020年末获评全国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区。其中,徐家汇源·美罗城、衡复音乐街区荣获国家首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确立城区文化的广泛认同。作为首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着力塑造城区文化品牌,增强主流文化渗透力,我区两件作品荣获群众文艺领域最高奖———第十八届“群星奖”,敦煌乐舞专题展、徽墨专题展均入选了文旅部“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提名奖”。建立健全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全区完成了新增公共文化服务设施13万平方米。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提升徐汇国际知名度。作为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集聚了一批国家对外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和企业,提升了我区在国际文化领域“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影响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常态化创新发展工作机制,促进城区文化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展望未来五年,区文旅局将在“卓越徐汇”的目标指引下,坚持“海派文化源头”的研究与传承,勇立高质量发展的潮头上,让文脉传承更富创新力、文化交流更具传播力、文化赋能发展更强驱动力,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对全区综合实力的贡献力,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城区发展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在空间布局上围绕“徐家汇源”“魅力衡复”“古韵龙华”“艺术西岸”勾勒的徐汇文化C圈,形成“海派文化之源”内涵丰富的城区形象。以艺术传媒产业为引领,实现千亿级文化产业集群,并成为全市重要文化产业布局的核心承载区。创意设计、数字文娱、数字广告等产业发展从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得到更加精准培育和扶持,进一步提质增能,从而实现徐汇都市魅力与文化软实力全新提升。
织牢疫情防控安全网打造健康卓越新标杆筅记者 吴会雄
过去五年,区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宗旨,深入贯彻国家总体安全观和新时期卫生健康发展方针,持续推进“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战略主题与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健康治理。主动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深化健康徐汇建设,持续推进改革创新,转变卫生健康领域发展方式,打造整合型、智慧化、高品质健康服务体系,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不断提升全体居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徐汇卫生健康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建设品质生活标杆提供了强有力的健康保障。
同舟共济精准施策,疫情防控工作平稳有序。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工作机制持续完善,核酸检测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不断提升,城区安全底线更加稳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面落实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预防接种免疫规划覆盖全人群,重大传染病防控成效明显,全人群健康管理服务不断优化,全程闭环式管理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网络逐步形成。
优化布局协同发展,医疗服务能级稳步提升。建成2个区域性医疗中心,区中心医院成为全市首家互联网医院,并成功创建三级乙等综合性公立医院,区牙病防治所新院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医养结合和老年照护工作持续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中医优势病种医疗联合体”分级诊疗新模式逐步形成。实施尖峰、高峰、高原学科项目和重大疾病联合攻关项目,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
数字赋能普惠共享,医药卫生改革走向深入。医联体合作持续推进,区内“1+N+N”组团式支持平台建设初显成效。现代医院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医药招标采购“阳光平台”不断推进,五年里区属医院药占比下降了7.22%。区属医院实现脱卡就医、信用就医,全区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率达95.77%,社区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
关注环境聚焦健康,重点人群服务不断优化。三孩政策配套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强化孕产妇随访、救治等重点环节保障工作,孕前优生健康体检、科学育儿、“生命树”儿童肥胖社区-家庭-母婴综合干预等项目有序实施,科学育儿、家庭发展能力建设、人口监测三个国家级示范点建设持续推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区人居环境。推进老年友善医院建设,老年护理床位数逐年增加。做好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工作,开展居家安宁疗护服务。
展望未来,区卫生健康系统将建设以健康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的智慧化、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品质更优良、公共卫生更安全、健康服务更智能、行业治理更完善。居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将进一步提升,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将初步形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卫生健康服务智慧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
推进体育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球著名城市标杆区筅记者 汪晓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加快推进徐汇体育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标杆区的起步之年。区体育局聚焦健康生活、推进体教融合、促进体育消费、完善服务管理、强化党建引领,以更高的标准促进体育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
着力扩大供给,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民健身工作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发展指数评估连年处于全市前列。发布《徐汇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推动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市民健身驿站等体育设施建设。五年来,新建改建社区市民健身中心3个,新建市民健身步道14条、市民多功能运动场10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公益性开放率达到100%。截至2020年底,全区共有体育场地3090处,涉及35个项目,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十二五”期末的0.89平方米提高到了1.09平方米。2016-2020年,全区人均全民健身日常工作经费平均投入为29.48元,且保持稳定增长。
聚焦健康生活,组织赛事活动丰富精彩。不断丰富和拓展各类赛事活动,以市民体育节、城市业余联赛等“市民系列赛事”为主线,形成了有特色、大众化的市、区、社区、系统、青少年等多层次赛事体系,每年举办各类赛事活动200余场次,涵盖40多个运动健身项目,参与人次超过20万人次。
加快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序推进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转变,建立形成以“三大球”为重点的校园联盟赛事体系,推广快乐体操、武术、游泳等项目,开展冰壶体验活动,促进青少年掌握2项运动技能、提升体育素养。探索多元化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体育人才。2016-2020年我区累计向上级训练单位输送运动员331名,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7-2020)”,输送的运动员共获得国际比赛金牌21枚。
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体育产业加速发展。为促进体育消费,出台《关于推动徐汇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2019年,全区体育产业总规模达280.7亿元,人均体育消费超过3000元,位列全市前茅,同时体育服务业占比保持在90%以上。2017年,徐家汇地区被命名为首批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2020年,我区获评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到2025年,我区体育发展水平将继续走在全市前列,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标杆区。到2035年,我区将建成更高水平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标杆区。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一核一带三片区”发展格局。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建设“5分钟体育生活圈”。优化设施资源配置,提升设施综合服务能级。完善多元协同体系,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走在全市前列。着力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赋能,加快体育数字化转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繁荣发展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