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需求重精细强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筅记者 姚丽敏
近年来,徐汇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不断增强党对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全面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打造符合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徐汇范式”。
在“十三五”期间依托邻里汇等载体构建徐汇美好生活共同体的基础上,徐汇区研究出台了《徐汇区关于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全面推进“邻里汇工程”的实施意见》,聚焦建设“美丽、温馨、活力、智慧、和谐”家园的基本导向,推动我区社会治理从邻里汇本体建设向“邻里汇工程”系统治理模式的迭代升级。一是紧扣人民需求,加快推动了旧区改造、加装电梯、早餐工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一批民心工程落地,系统推进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邻里汇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功能体系提升;二是注重精细治理,聚焦加装电梯、群租治理、飞线充电、文明养宠等基层治理难点,精准匹配街镇和小区先行先试,引入智库跟踪指导提炼,研发了实用管用的治理导则;三是强化创新集成,做实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推进平台,探索推出了片区一体化治理、数字化转型赋能基层治理等徐汇治理创新品牌。目前,徐汇正以“邻里汇工程”为统领,把“五个家园”建设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载体,推动“十四五”时期徐汇社会治理创新向纵深发展,持续建设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区。
同时,近年来,在实施住宅小区综合治理的基础上,针对小区单体改造难以解决的空间形态零散、物业管理薄弱、社区商业无序、生活服务不便等问题,徐汇区将若干个居民区“打包”成“片区”,探索“美丽家园”升级版———片区一体化治理模式。依托“街镇重点项目专委会”机制,推动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下沉,把旧改、停车难综合治理、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加装电梯等民心工程纳入片区项目清单,统筹片区规划、建设和治理全周期,一揽子推进解决整个片区的难点痛点问题,实现了老旧社区旧貌换新颜。2020年底,乐山街坊综合治理获得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报道。今年,《片区一体化治理机制推动老旧小区“脱胎换骨”》案例先后获评“上海市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上海城市治理最佳实践优秀案例”。当前,每个街镇均已确定并启动了1个重点片区,共覆盖69个小区、5.8万户居民,预计到明年7月基本完成。“十四五”期间,各街镇将按照打造1个、规划1个、储备2个的节奏滚动实施,推动片区治理体系、治理模式和治理能级全面升级,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此外,近年来,徐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多元参与为纽带,以项目撬动和人才赋能为重要抓手,不断深化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参与的治理共同体建设。在项目撬动方面,每两年举办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培育活动,采用部门主办加社会化运作方式,发挥专家团队和社会组织优势力量,挖掘推广徐汇区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搭建了集项目培育、人才挖掘、社区培力、社会动员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培育了一批群众认同度高、工作机制模式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项目,打造了天平66梧桐院、“绿主妇”、滨江建设者之家、“馨空间”公租房治理、“一网统管”智慧赋能等一系列自治共治品牌。在人才赋能方面则持续实施居民区书记“领头雁计划”和社区工作者“全面成长计划”,努力构建全覆盖、精细化、进阶式的基层队伍教育培训体系,以社区工作者骨干为主,“三驾马车”、社区达人、社会组织、专家智库等共同参与,聚焦社区治理难点开展一线实践、实地调研、沙龙研讨等,切实提升基层干部治理能力和水平。下阶段,徐汇将进一步发挥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联动机制作用,持续实施项目撬动治理、基层队伍赋能、“社区治理师”智库建设等,培育打造更多居民自治和社区工作特色亮点,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品质民生 大城养老用心用情办实事筅记者 柴斌
近五年,徐汇民政朝着“全人口”“全区域”的方向发展普惠均衡的民生服务,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目标导向,为建设卓越徐汇贡献民政力量。
徐汇民政坚持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各项民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网统管”平台精准救助获国务院通报表扬,第五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考评名列前茅,养老服务行业质量监测连续三年排名第一,顺利开展民政部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民政部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任务。
五年来,徐汇民政从保障底线民生、基础民生迈向打造品质民生,不断推动民生服务高质量发展。尤其在“9073”养老服务格局的基础上,持续加大投入,围绕区情高质量推进养老服务各项工作,初步建立起居家养老精准化、社区养老便利化、机构养老品牌化的养老服务体系。2018年总理李克强考察江南新村邻里汇,充分肯定了徐汇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在此基础上,徐汇民政不断对标一流、创先争优,实现从传统养老向系统谋划的提升。
如何打造大城养老徐汇范式?据介绍,徐汇民政积极布局与徐汇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相适应的“五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进一步得到改善。
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持续增长。目前我区已建成养老机构43家,长者照护之家14家,床位6845张(含认知症床位210张),总建筑面积175848平方米,整个“十三五”期间养老机构的总床位数和建筑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一床难求”的刚性需求得到初步缓解。建成街镇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6家,日间照护机构32家,社区老年助餐场所112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实现居委全覆盖。
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更趋完善。建设了“枢纽型”社区为老服务综合体,开设短期照护、日间照料、医疗健康、助餐助浴、养老顾问等五大类就近、便利、优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大力推进社区长者食堂建设,供餐数量质量显著提升,解决老年人既能“吃得上”、还能“吃得香”问题,推动了社区助餐的可持续发展。
“邻里汇”成为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连锁品牌。2016年开始,徐汇区以“邻里汇”建设为抓手,首创形成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新模式,有效解决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资源分散、服务单一的问题,更好满足区域内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全力打造覆盖全区、分布均衡的家门口的“党群站”“会客厅”“托老所”“便民点”。以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和5分钟居家养老生活圈为半径,累计建成22家街镇邻里汇,306个居民区邻里小汇基本实现全覆盖,构建了区-街镇一居民区三级“1+13+306”邻里汇网络,并形成“一体多元、一网覆盖、全时响应、全区联动”的社区嵌入式品牌养老服务新体系。
养老服务市场活力持续激发。徐汇区推行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激发了养老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不断优化,全区公办养老机构23家,民营养老机构20家,公办、民办养老床位数分别占总床位的55%和45%,基本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运行体系,既推动了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也拓展了公办养老机构的保基本功能。全面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抬高底部、做强示范,通过“改造一批老旧薄弱、提升一批落后低能级、打造一批精品示范”,持续推动养老机构服务均衡化高质量发展。改革管理运营模式,吸纳社会专业品牌机构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未来,徐汇民政将坚持在服务大局中促进民生改善,围绕惠及面更广、满意度更高、持续性更好、显示度更强的目标,积极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提质增能上狠下功夫。按照区委“动能转换、聚焦提升”的要求,在保持韧性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激发新活力,找到新动能,争创新佳绩!
引才聚才育才答好就业“永恒课题”筅记者 柴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永恒的课题,要坚持就业第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就业工作内涵,厚植为民情怀,从战略全局高度积极推进促进就业事业健康发展,书写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新篇章。五年来,始终保持区域就业形势稳定,累计帮助3744名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业,帮扶引领创业3340人(青年大学生创业2184人)。
徐汇区人社局表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个人的就业就是一个家庭的圆梦,每个小家就是关系国家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青年人的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徐汇区人社局关注的重点,区人社局通过社区走访、专题调研、活动体验,对徐汇区“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了“全周期、全流程”检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了解群众的需求,指明优化改进的方向,督促整改完善。
在稳定就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做好“联”字文章。“政策输血”“服务活血”贯通联动,多措并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五年来,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立足持续做好就业基础工作,全力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为企业纾困解难,打通政策执行的“中梗阻”和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百米”。出台徐汇区贯彻落实稳就业促发展工作方案,整合资源优势,创造出更多的高质量就业机会、创业平台和事业舞台,助力徐汇经济发展。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优势,组建企业服务专员队伍,搭建区域企业“服务圈”,疫情期间,通过“汇治理”“人社云课堂”平台加大就业政策宣传力度,受理稳岗返还政策申请17409家,涉及资金25000余万。受理创业贷款申请70家,涉及资金8000余万,其中稳岗返还政策的覆盖率已超90%,充分发挥了政策实效。点对点服务企业980次,为企业发布招聘岗位26000个。
在促进就业和人才战略资源集聚中,做好“引”字文章。加强创新创业引领,外引内培打造人才高地。在项目化、清单式地完成就业指标和工作任务的同时,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着眼长远,开展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重点关注“新就业形态”,加强新兴行业技能培训,强化企业人才储备。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九大行动、举办“6·6就业节”系列活动、启动“六个一”就业服务计划、推出“433”就业服务模式、组建高校就业联盟,全方位助力青年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疫情期间,精准帮扶636名徐汇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7%。高校毕业生系列活动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集中报道45次,《生涯导航,理性决策》获评人社部就业服务案例一等奖。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挖掘徐汇海派文化资源,发挥高技能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提高职工队伍技能素质。同时,加强“创业梦之星”长三角区域创服联动,“创业梦之星”品牌累计吸引近400个创业项目参赛,其中博士、硕士等高学历创业者超四成,已成为我区“引才、聚才、育才”的重要一环。
在区域就业和推进东西部劳务协作中,做好“情”字文章。共叙对口帮扶“山海情”,架起东西协作“连心桥”。从“突出就业扶贫到推动技能扶贫,再到升级创业扶贫”,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克服中心城区缺乏扶贫岗位的实际困难,开发近万个就业岗位,累计实现来沪转移就业1018人,举办招聘活动162场。2020年更是克服疫情影响,超额完成来沪就业指标153%。在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中蝉联市中心城区考核第一名,区就业促进中心副主任辛晨同志获评“2017-2020”年度上海市助力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扶贫必先扶智,助人也要助教,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以就业为导向,开展精准有效的培训服务,促成了上海通用汽车与云南红河技师学院的合作项目,还适时开展对口州县人社干部培训,提升两地人社干部的就业和技能扶贫能力。成功将“创业梦之星”品牌输出对口地区,提升当地创业指导服务能力,2019-2020年,连续两年邀请对口地区创业服务者和优胜创业者代表来沪展示交流,帮助创业项目打开了广阔的上海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