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卓越城区
筅记者 汪晓
过去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压力挑战,我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区域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再次跃升。
区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志华告诉记者,回眸过去五年,我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主要经济指标迈上整数关口,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区级财政收入接近200亿元,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商品销售总额超过7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区域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市前列。
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9.7件,位居全市第一。成功承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智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商汤总部等一批研发平台和标杆企业纷纷落户,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一批硬核产业加快壮大,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实力全面展现。
现代城区功能日趋完善。徐汇滨江与四大战略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一港一谷一城一湾”产业布局基本确立。徐家汇、漕开发、华泾地区城市更新不断深化,衡复风貌区保护持续推进,城区功能形态更加丰富。
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全面落实国家三大任务,积极融入长三角发展格局,持续深化营商服务改革,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从无到有,打出品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加快集聚。截至目前,我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数量分别为98家和30家,位居中心城区第一。
未来五年,我区将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卓越城区。围绕奋斗目标,构建“卓越徐汇”指标体系。展望未来,城区核心功能将更加强大,创新策源能力将更加彰显,产业经济动能将更加强劲,重点区域支撑将更加有力。
提升总部经济做优体验经济
筅记者 汪晓
五年来,区商务委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我区产业经济发展任务,聚焦招商安商稳商和促消费稳增长等工作重点,全力以赴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过去五年,我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日趋完善,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我区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工业稳增长成效显著,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6家、区级企业技术中心98家,数量和质量都位居全市前列。服务业稳步迈向高端,现代服务业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区域经济贡献显著提高,现代服务业年均增速超过12%,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量的主导引擎。
商业能级不断提升,品质活力逐步彰显。首店经济蓬勃发展,我区获“上海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称号,徐家汇、徐汇衡复、上海西岸三大核心商业区成为“上海全球新品首发地”。商旅文融合活力显现,聚焦新模式、新零售、新业态等“三新”理念,拓展娱乐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消费内涵。社区商业品质提升,以生鲜超市、传统菜市场、便利店、超市、大型超市和社区型购物中心为主体,加快构建15分钟社区商业便民生活圈。
外资外贸稳步发展,涉外经济提质增效。总部经济优势继续巩固,截至目前,累计成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98家,外资研发中心30家,进一步巩固了中心城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领先地位。投资贸易便利化环境持续优化,区政府与上海海关完成新一轮合作备忘录签约,形成徐汇海关运营保障方案,为区域内外向型企业保驾护航。
营商机制创新完善,招商稳商成效显著。营商服务机制优化,在全市首创街道镇和功能区公司“两翼一体”营商机制,作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特色案例在全市推广。招大引强提升经济密度,紧盯重点载体,聚焦大项目、大企业、大平台,推动腾讯、阿里、网易、小米等重点项目相继落地。
未来五年,区商务委将对标“卓越徐汇”奋斗目标,围绕“五型经济”,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进一步推动徐汇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总部经济,聚力发展服务经济,全力做优体验经济。
深耕徐汇勇当服务区域主力军
筅记者 吴会雄
过去五年,徐汇国资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精神,以贯彻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为着力点,始终坚持“服务区域、服从功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推动国资改革向纵深发展,规模质量明显提升,有效发挥了“顶梁柱”“压舱石”作用,在功能区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营商服务、疫情防控等方面,为区域发展贡献了国资力量。
明确主责主业,彰显功能优化布局。徐汇国资匹配徐汇“十三五”重点功能区发展战略,形成国资国企“4+N”功能布局,加快推进徐汇滨江、徐家汇、衡复、漕开发四个重点功能区建设。徐汇滨江8.95公里岸线全线贯通,从形态开发转向功能开发,打造成为徐汇“新名片”。
培育经济新动能,促进高端产业集群。通过资源掌控、产业集聚,为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奠定基础。相继完成了梦中心、西岸智塔、西岸艺岛等重大股权并购项目,通过资本运作,为招大引强、产业集聚、税源储备作出积极贡献。以西岸智塔为旗舰的西岸智慧谷,引入期智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等优质头部企业机构;央视长三角总部、上海总站进驻西岸传媒港;依托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打造艺术品交易的全球艺场,“双A(ART&AI)”战略格局形成规模。
践行初心使命,强化民生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在住房保障、生活服务、人居环境等领域,发挥保障护航作用。配合龙华烈士陵园周边整治工作,攻坚克难,打造“党的初心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党群服务站”“初心汇”“复·心”小站等民生保障项目和服务品牌,成为国资国企服务区域发展的生动写照。
展望未来,徐汇国资将贯彻新时代国企党建总体要求,聚焦徐汇卓越城区总体战略目标,以改革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发挥国资国企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与带动作用,形成“区域建设排头兵和市场突击主力军”的双核驱动,强化“产城融合、以人为本”的综合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国资国企在“服务城市、服务产业、服务民生”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以及在改革发展中的竞争力、创新力与抗风险能力。
为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奠定坚实基础筅记者 耿洁玉
五年来,我区作为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成果影响力、创新资源集聚力、新兴产业引领力、区域辐射带动力全面提升,为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区科委主任、党组书记张宁用几个“高”字提炼总结,向记者介绍了我区五年来的发展。
第一个“高”是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五年来,区域各类创新主体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9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357项。其中,中科院两项成果入选“2018年度十大科学进展”,一项成果入选“2019年度世界十大科学进展”;上海交大一项成果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徐汇科创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个“高”是高端化科技创新资源加快集聚。中科院的4个卓越创新中心以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期智研究院、树图区块链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鲲鹏生态创新中心都落户我区;商汤、依图和明略入围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全区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38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个、上海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50个、上海市功能型平台1个。
第三个“高”是高质量科技产业体系持续优化。我区有478家企业获得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立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785家;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达到179家。五年来,产业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尤其在人工智能及生命健康领域,集聚效应明显。“十三五”期末,我区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总产出达到了453亿元,生命健康产业总产出达到了707亿元。
第四个“高”是高能级科技服务品牌加速彰显。五年来,我区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平台、医药临床平台稳步推进。我区在全国120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评估中位列全国区域类城区组第二名;全区共集聚各类科技载体75家,其中国家级10家、市级14家,创新创业服务能级持续提升。
成果斐然,未来可期。对于未来发展,我区将以2035年建设成为“科技创新中心的策源地”为远景目标,全力打造创新策源引擎,努力实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能级全面提升。一方面,不断强化创新策源竞争力。另一方面,不断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力。同时,不断强化数字城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