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教育“双减”话题,热得发烫。其实针对孩子的教育,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父母,二是学校。
先说父母。 社会上早就有一个说法:“第一次当父母, 都没有任何经验”。所以,为人父母,失败与否跟经验是有关的。
然而,假如反过来,它的逻辑就是: 凡是第一次, 出了错就可以原谅。 但是,针对这种谬论,我的反驳是:你当过几次爹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曾经当过一次孩子!
试想,今天的父母们,谁没有当过孩子?我们知道孩子的缺点,也知道孩子的期待, 我们知道孩子的处境,也知道孩子的需要。 所以,有些人说自己不会当父母,那是借口,他们明明知道孩子的需求,但,他就是蛮横地不予理睬!
这个逻辑, 其实是可以推导到一切社会关系上。 你可以没有当过领导,但你在当领导之前,你一定在底层的某个位置上, 其实你是知道底层的人需要什么的。如果不能给,那不是因为缺少培训和学习, 那只是因为缺乏同理心。而在这方面,再多的劝诫和培训都是无效的。
再说学校。当今的教育学术界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人人都认为今天的教育肯定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其实,教育焦虑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发明了一个概念,叫做“文凭通货膨胀”,它直直戳向了问题的症结。
人为什么希望受到更高更好的教育? 表面的理由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工作技能。 教育过剩,直接原因是大多数人的工作技能,很少是在学校里学到的。很多职场年轻人走上岗位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基本的工作技能;因此,就大部分情况而言,大学的真正用处,并不是培养技能,而是发放文凭。 柯林斯观点由此而产生:人们是想凭借文凭的优势摆脱体力劳动,进入脑力劳动这种比较清闲的工作。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洞察。
那么,问题来了。 人们恐惧体力劳动,希望从事脑力劳动,这其实是工业时代留给社会的一个巨大的心理阴影。 凡是有点理智的人都知道,脑力劳动有它的艰辛不易, 体力劳动也有它的幸福快乐, 如果将来这两种劳动收入差距再缩小, 那普遍的教育焦虑问题, 是不是就能缓解一点呢?

“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