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挂牌黄兴旧居的徐汇区老房子艺术中心

孙中山赠黄兴的书法对联
文/沈萍
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 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
在这次伟大而艰辛的探索中, 黄兴作为辛亥革命的先驱和领袖,与孙中山并称“孙黄”。黄兴的一生风云跌宕,百折不回,他在上海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留下“国家苟日臻富强,则吾虽死犹生”的遗言, 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逝于上海法租界福开森路(今武康路)393号寓所,时年42岁。 在主丧友人孙中山、唐绍仪、李烈钧、蔡元培、柏文蔚、谭人凤的支持下,同年12月21日在福开森路黄宅举办追悼会。
在苍松绿柏掩映的灵堂上,一众辛亥革命元老、国民党大员的挽联中,有一对挽联特别瞩目———“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这是章士钊对黄兴的评价。 当时包括《申报》在内的报纸都对黄兴的逝世、悼念做了大幅跟踪报道。12月23日,上海各界护送黄兴灵柩在金利源码头启程返归桑梓。 时上海《中华新报》发表《送黄先生归葬湖南哀词》,文中赞誉黄兴:“功被生民,名垂青史。 ”
万里得一的革命者章士钊早年在《沈荩》一文中说:“吾闻之:在海外谈革命者万人,不如在本国谈革命者得十人;在租界谈革命者千人,不如在内地实行革命者得一人。 ”黄兴就是章士钊口中的那个万分之一。
1904年的甲辰长沙起义是黄兴亲自拟定计划的一次革命活动,也是华兴会革命党人在内地的首次军事尝试。 为筹措军费,黄兴变卖了祖遗田产2000亩,并与柳大任、彭渊恂等人共筹得两万三千余元,作为购买饷械的专款。 在当时两万三千余元的购买力如何?从《西行漫记》中可知一二,14年后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曾自述,“李大钊给了我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工资不低,每月有八块钱”。
资金的奉献比较容易做到, 但让儿子也一起提起脑袋干革命, 恐怕世间的父亲都会有所犹豫。在1911年4月27日的黄花冈起义前,起义所需的枪支弹药因负责人临阵退缩没有到
位,黄兴急招长子黄一欧运输枪
支弹药到广州,再令其以缺
额补员的合法身份进
入广州巡警教练所,伺
机在内部进行策反,同
时秘密为各个联络点
运送武器。 起义之日,黄兴留下绝笔:“本日
驰赴阵地, 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在战斗中,他亲赴前线,右手受伤、断去两指。
武昌起义前线的“黄兴到”大旗
1905年7月下旬,在日的孙中山向友人询问有无有志于革命的同道中人, 黄兴便在此机缘下与孙中山有了会面。 他们一见如故, 孙中山将黄兴引以为知己,黄兴也被孙中山的见识与风度折服。 没过多久, 黄兴带着宋教仁、陈天华等数人前来,表示愿意率领华兴会全体成员与孙中山组成新革命团体。
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举行成立大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则被孙中山指定为执行部庶务,居协理地位。 同盟会成立后, 黄兴主要从事策反、组织武装起义等活动,为武装斗争准备力量。
从在日本筹建华兴会开始, 黄兴就身先士卒,和义士们一起,始终走在反抗清廷封建统治的第一线。 在武昌首义前,革命党人所经历的10次革命,大都由黄兴主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时,黄兴亲赴前线指挥阳夏保卫战,将士们见到“黄兴到”的大旗, 无不为之振奋。 辛亥革命的元勋之一居正曾感慨:“从克强坚守汉阳开始, 各个省份顺应形势, 趁机起义, 使得革命队伍壮大, 基础日趋稳固,克强居首功。 使当日无克强,则汉阳留守与否,尚属一问题。 ”
“革命最要紧的就是团结”
武昌首义引发了全国各省的连锁反应。革命军攻下南京后,在与袁世凯周旋的同时开选临时大总统, 黄兴位列三位候选人之一。武昌起义成功时,孙中山尚在国外。1911年12月24日,黄兴准备组织南京临时政府时, 得知孙中山马上要回国, 他当即表示要等孙先生回来以后再成立南京临时政府,“革命最要紧的是团结, 要团结就不要争名夺利”。12月25日,也就是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两个半月后, 孙中山到达上海,黄兴亲往吴淞口迎接。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
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遇刺案将内阁政治梦击得粉碎,也使得孙中山与黄兴再度被逼上武装起义之路。7月,孙、黄举起“二次革命”之旗反袁,但因双方实力悬殊太大,起义很快被袁世凯镇压,孙、黄再次逃亡日本。孙中山在日本总结革命失败教训时,认为党内意见分歧、党员涣散、意志不能集中等都是重要原因,遂决定另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必须以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而图革命之成功为条件。 立约宣誓,永远遵守”。 黄兴没有加入,这是他与孙中山自结识以来最大的一次分歧。
随后,黄兴作为欧事研究会的精神领袖,开始在檀香山、旧金山、洛杉矶、纽约等地开展反袁宣传。 在革命低潮时,他一方面坚持在海外华侨中进行反袁宣传,为护国战争进行充分的思想动员;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自己身处海外的优势,大力开展反袁外交,为赢取海外华侨对国内讨袁斗争的援助打下了基础。
有一次,黄兴在旧金山演讲后,有人递给他一封信,挑拨他与孙中山的关系,怂恿他另行组党。 黄兴愤怒了,他说:“太平天国的衰败, 你们不是不知。 我最痛恨的,就是权力的争夺。 ”他随即复信道:“党只有国民党, 领袖唯有孙中山,其他不知也! ”“国家苟日臻富强,则吾虽死犹生也”
1915年12月25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的烽火由蔡锷、李烈钧首先在云南燃起。 蔡锷手下有一名思想进步的队长, 即第六支队队长朱德。
因护国战争, 孙、 黄两派由分到合, 又重新走到同一阵线。 1916年4月22日,黄兴不顾病体未愈,从美国启程,中转日本回国。6月22日,黄兴由日本返抵上海, 住在福开森路393号, 此处时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的“驻沪交涉使司”衙署。 黄兴在最后的日子里,与孙中山时相过从,他们意识到,“前此的分歧, 多起因于气质性格和处事方法的不同, 大目标则是一致的”。 自知时日无多后,黄兴对孙中山留下遗言:“吾死后国家苟日臻富强, 则吾虽死犹生也。 ”10月31日, 黄兴病逝于上海, 孙中山亲为发丧,领衔主持丧葬。
革命者虽远去,但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
谨此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中共徐汇区委党史研究室从《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搜寻出与徐汇有关的吉光片羽,集腋成裘,集结成文,希望将有魂魄的历史与生动的现实实践相结合, 让大家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本文作者就职于徐汇区委组织部、区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