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记者 姚丽敏
“长津湖的战友,我想你们!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纪念日前夕, 家住田林新苑的抗美援朝老战士陈斌,由社区志愿者陪同,和妻儿一起,来到“花开蒲汇塘”。 面对潺潺东流的河水,热流盈眶地呼唤出对战友们的思念。
70多年前,15岁的他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9年春,解放军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之后,挥师南下,响应毛主席发出的“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 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江北岸陈兵百万,准备发起渡江战役。陈斌虽然年仅15岁, 但还是比较有主意的。 在担任扬州地下党区委书记的堂舅感召下, 与兄嫂两人一起在一个漆黑的雨夜, 由一个有经验的船老大的带领下, 乘坐划桨小船从镇江沿江而上,向江北岸的解放军的驻地划去。
冒着国民党反动派巡逻炮艇探照灯的照射和机关枪扫射的危险,年仅15岁的陈斌就终于安全顺利地投奔到堂舅的家里。 经舅父的推荐参军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并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斗。 他一开始就被安排至20军58师174团,时任团里的炮兵测绘员,后在部队中担任政治处主任;抗美援朝战争中,其师成为志愿军主力部队。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时,58师直取长津湖, 负责攻击咽喉要地下碣隅里的美军陆战1师一部。58师的长津湖之战,是我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残酷恶战,真正是打出了军魂,值得永远铭记。
根据上级党组织“靠自己把敌人的兵器抢过来补给自己” 的指令,1951年4月,时值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陈斌经上级安排,奉命和其他战友组成了一支两拨人左右的队伍,任务是“打扫战场”,也就是把前线缴获的武器装备转移到自己的营地。 这是陈斌遇到的最危险时刻,作为当时的测绘员,他果断地选择了一条最近的路线,通知队伍并连夜出发。 经过了大概十多个小时的跋涉,终于在天亮拂晓之时到达了指定地点。
但与此同时,敌军的轰炸机也赶到了,毫不留情地对陈斌所在的部队实施了轮番轰炸扫射,不顾一切地想要炸毁那些已被我军缴获的汽车大炮等其他武器装备。 陈老回忆道,自己当时被分配的任务是联络各个作战小组,但是由于饿着肚子连夜赶路,体力渐渐不支。 陈斌在联络过程中三次昏倒,但每次醒来都毫不犹豫地继续投入战争。 他穿梭在各个作战队伍中,传送消息的同时还提醒战友们要注意安全,找好掩护。
最终, 陈斌所在的队伍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缴获了16门大炮、20余辆卡车。 回到营地之后,此次缴获的武器纷纷派上了用场,经过技术改装,组成了105榴弹炮营。 陈斌也在此后的总结大会上获得表扬, 获得一枚军功勋章。 并在此次战斗结束之后,由组织委员安排,在一个防空洞里进行了入党宣誓,火线入党,成为了光荣的共产党员。
70多年后,他投身社区赓续红色精神与孩子们共勉
1978年秋,部队批准了陈斌转业离队的请求,从此他结束了30年的军旅生涯,返回上海与分居多年的妻儿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1996年陈老从市文广局机关离休后,随即完成了从一名党员干部向普通老百姓的角色转换,把社区作为人生道路上的新起点。他充分发挥自身政治优势,在担任机关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的同时,还担任徐汇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和田林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职务。
社区、 学校总是时不时地邀请陈斌去讲一讲他的故事, 每当陈老用自己在战场上的目睹和亲历给学生们讲述当年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战地故事, 那些惊心动魄的经历都牢牢地吸引着在场的学生们。 每一次陈斌都精心准备, 还将珍藏的在朝鲜获得的军功章和写的文章、 诗类作品展示给孩子们看。资料、勋章、故事,孩子们脸上满是惊奇和激动,对陈老也增添了更多的崇敬。 每一次活动现场,孩子们总会向陈斌提出许多问题,虽然带着天真和幼稚,却都带着一脸认真的劲儿。 陈斌也一一向孩子们做了解答,让学生们在接受爱国教育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祖辈的革命生涯和奋斗事业的理解。
“离休退岗转角色,融入社区当园丁。 夕阳映照朝霞路, 关爱培养后来人。 ”回看离退休之后的经历,陈老还给自己写了一首打油诗。 20多年来,陈老一共撰写了涵盖各种内容的宣讲稿40余份约30万字, 并在社区做宣讲报告230余场次, 青少年听众约两万三千余人次。 此外陈老还参与编辑出版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系列讲座》《实践与探索》《实践与思考》《实践与收获》《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讲稿集,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陈老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离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信仰与信念的力量。
看今朝社区更新, 感受人民城市为人民
国庆节, 蒲汇塘两岸的灯柱天天都挂上国旗,在初秋的阳光照耀下,那一抹中国红格外鲜亮, 五颗星格外醒目。 陈斌精神矍铄地和家人在这里参观游览。 虽已年近九旬, 但他还是记得,这里曾经是一大片苗圃,还曾经是一个大型花市……
近年,经城市微更新改造以后,这里成了一个集观赏、科普、休憩、游乐于一体的景观乐园。 一家人几乎天天路过这里,今天看来,这里的一切是新鲜的,陈斌和家人怎么也看不够,在甜甜的桂花香味里,他们一边观赏景色,一边交谈着, 看到相熟的街坊邻居热情地打招呼,心情格外愉悦。
应志愿者的请求, 当天陈斌将军装也随身携带了过来。 草绿色的军服有些老旧,但却熨烫得笔挺,胸前还佩带了一排军功章。
今年国庆期间,引起观影轰动的电影《长津湖》,勾起了人们对这场战争的回忆, 也勾起了陈斌对战友们的思念。说起长津湖那一战,陈斌唏嘘不已。 他告诉记者,自己到部队时,战役已经结束,他虽然没有亲自参加,但从战场的环境可以体验到这一仗的残酷和激烈,“我们志愿军在装备不如敌军, 后勤补给不如敌军的条件下, 靠着坚强的意志,靠着战士的敢打敢拼,终于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在陈斌的心里,在这样一支部队当战士,自己是幸运的。
陈斌已垂垂老矣, 但是他的信念不变,继承先烈的遗志,发扬长津湖战役的精神,教育更多的青少年,赓续中国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畏艰难,勇于奋斗,牢记初心和使命,向党和人民奉上自己优秀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