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筅 文/ 记者 刘坤 姚丽敏 图/资料
10月15日,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2021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理事长张志勇获得“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无数人道贺,他却坦然:这份荣誉将鞭策自己继续走下去。
张志勇是徐汇区田林街道一位普通共产党员、退役军人。他1976年2月应征入伍,1980年光荣退伍。其间,多次受部队嘉奖。复员地方后,不忘军人本色,倾尽全力和财力扶贫助学,为自己19年的公益事业道路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也为退役军人这个光荣的称号增光添彩。
自带“搜索雷达” 再远再偏都不隔离爱
2002年的春节以后,张志勇趁着生意上的淡季,开启了自己的云南之旅。当他满怀着对蓝天白云的美好向往来到西双版纳, 却发现风景之外的极大反差:农贸市场外,都是学龄前的孩子,光着脚,看到陌生人,就像兔子一样跑走了。
通过走访,张志勇了解到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他们与老人留在当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随着走访的深入,张志勇把身上的钱物都捐给了当地的特困家庭, 甚至连原先准备进货的钱款也没有留下,本来计划一周的旅行,也延长到了近两个月。
19年来,张志勇的帮困足迹踏遍了云南的西双版纳州、红河州、普洱市地区、昭通地区、德宏州的瑞丽地区等等。 最初的几年,每年他会在云南住上大半年, 开着借来的车到处转悠,他管这叫“走访排摸”。
那些车都开不进的偏远山寨、犄角旮旯,躲着他最不忍见的窘迫——— 一家四五口人轮着穿一套衣服见客;才上完小学的丫头被父母早早定了亲; 贫苦人家孩子们只能以少量糙米来充抵学费。
相较于慷慨解囊,这里的人们更需要的是物资,是生活必需品,是城市里最常见的各类“杂什”。
那就筹措物资呗,老张很得意能施展所长。
2002年,他第一次将筹措而来的一卡车衣物送至西双版纳,很快被分发得一干二净。看着老人孩子套上衣服穿上鞋子,老张说:那画面特别“治愈系”,直抵人心。“这些费用能改变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去上学就会带动一片孩子去上学。”张志勇觉得孩子爱上学了,就能改变一个家庭,他经常对孩子们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贫困我们不在乎,只要我们把书读好了,就会改变一切。”自那时起,越来越多的当地学校开始联系张志勇去帮助那些特困的家庭。
去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张志勇在不能远行情况下,全天候、全身心、志愿投入上海防疫抗疫的一线,捐款捐物资。 去年7月份起,他更是加快速度、加大力度扶贫,以实际行动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助力全面小康。
去年下半年, 他购买、 募集、 运送3个批次共2400箱物资,向扶贫地区捐赠课桌椅、办公桌椅、电教用品等物资。 年底,又紧急采购了200顶雷锋帽、200件军大衣送给日夜守卫云南边境的志愿者。
此外,他的扶贫公益也增加了新内容。他率领世界500强企业志愿者同赴云南贫困地区学校开设“科学小课堂”,开拓孩子们的视野,开启他们的梦想和智慧。这种励志寓教的方式,深受学校老师和孩子们的欢迎,也为扶贫助学注入新活力。
输出物资 更输出理念和思路
2002年至今,张志勇长期提供奖学金资助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共有800余名。 而仅2014年和2015年, 其中就有30人考取了大学,他们毕业后, 靠自己的奋斗和稳定的收入改变着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这些年,当地发家致富的人越来越多,乡亲们盖起了楼房, 捧着最拿得出手的东西感谢这位接济过自家的好人,但张志勇从不贪功,他说:是因为大家赶上了好时代。
帮困19年,他亲眼目睹大环境的飞速改变:村村寨寨有水泥路了,老师留得住了,校舍条件一点点新了,最关键的,人们的想法变了———“最初那些年,很多土地荒着没人理睬, 现在大家肯在上面动脑筋了。比如发展农产种植,发展加工业,发展当地的商业等。只要脑子活起来,手脚勤起来,致富是肯定的。 ”
相比较输送帮困物资, 老张更主动输送勤劳致富的理念和思路。这两年,他还手把手教会了当地农户如何通过网络对接市场,销售土产。
同样变化巨大的,还有老张的帮困队伍和模式。
从最初一人单干,到搭建志愿者工作室,设立起筹集物资的大平台,慕名来“投靠”的爱心志愿者超过800人。
大家捐款捐物所有的去向, 都有表格和台账一清二楚。对于受助者,他给每个人建立动态档案,及时更新,实行“末位淘汰”,确保帮困物资和精力始终花在“刀刃”上。
比如, 发放扶贫款、 助学金和捐赠物资之前,张志勇要亲自走访确认,实地调研需求,制作动态管理档案, 学习用品、蚊帐、热水器、保温杯……确保每一个资助项目都能有的放矢。张志勇说:“支持我的人越多,越要严谨、负责,用好每分钱,让帮困助学更加精准有效,这是对每位爱心人士和志愿者负责。 ”
把当初的愁苦咀嚼出“回甘”
“当初我在想,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回到地方我又得到了很好的待遇,有一份很稳定的职业,又成家立业,小孩也有很好的前途。所以我感觉既然是一名退役军人,就要有一名退役军人的样子,能帮社会做一点是一点。 ”
为了让别人的路越走越宽, 他义无反顾地把自己“投放”入“崎岖难行”。
曾几何时,他因帮困耗尽了所有家财,刨出家里唯一的储蓄罐,分角相叠刚够买顿年夜饭;也因常年顾不上家,和妻儿家人多了生分;更因孩子成家却没房没车而有过懊悔自责……
好在,人生总是U型线,善良不会被薄待。 当初的这些愁苦,如今只被咀嚼出了无尽的“回甘”。
如今的老张,老伴成了得力助手,有了个同样热心公益的好儿媳,孙子也已三岁。尽管依旧为帮困奔忙,但心里的这个家,被他藏得很深,呵护得很深。
“我成长在普通工人家庭, 有三个姐姐一个妹妹,从小到大手足情浓到化不开。 小时候做错事,姐妹们总护着我,不被挨屁股;长大了,为了让我毕业后能留在上海,大姐主动报名去黑龙江支边,二姐主动去了农场, 三姐也去了外地的军工单位……我的童年很幸福,永远有父母、姐妹们呵护。 或许正因为如此,特别有同理性,容易心生怜悯。 都说有妈的孩子幸福,有家的孩子温暖,我希望以自己的幸福照亮更多人,让每个人都不缺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