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中午, 看到隔壁老张穿着新衬衫西装裤、皮鞋铮亮,稀疏的头发还抹了蜡;与平日大裤衩、老头衫、人字拖、络腮胡子的模样判若两人。 见到诧异目光老张解释:“同学聚会,穿好点。 ”瞅瞅四下没人又悄声补充“当年‘班花’ 也来的。 ”全然不顾我在努力地憋住笑。
秋高气爽、神兽归“巢”;绷了两个月的神经可以松弛一点了。 同学、同事、战友、校友群都在张罗着“聚一聚”。 虽然网络无处不在,但没有气场、语气、手势等加持,视频不如面谈、语音远逊抵膝。 更要紧的是,普通人的日常因为聚会的仪式感而更生动;所以无论年初年中年终,“聚会”的倡议总有热情地响应。
尽管聚会名义各异但程序基本相同。 先是相逢相认、握手寒暄、共同回忆、说噱逗唱相互揭短等等,接着是胖了瘦了气色老好心理年轻腰围富态之类的贴己叙旧;气氛浓醇之际会有“朋友需要走动、生命在于运动、资金在于流动、友谊在于互动、真情让人感动、平时不要一动不动”哲理感慨;随后携手入座进入茶酣耳热侃侃“想当年……”的高潮时刻;有人嘀咕“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便是差不多了,众人念叨着“友情第一、健康第二、钞票老三”告别,曾有位老兄茶不醉人自醉, 拽着当年同桌“跟我走, 我有车”; 在酒店门口推着一部电动自行车,嘴里嚷嚷“上上……”让众人忍俊不禁。隔天一早,微信群的话题必是:下一次聚会到哪里?
除了口福, 聚会更是分享信息的重要渠道。 各同学、同好、同事……都期待让更多人了解自己见识很广、学养渊博、家和子孝;边上还有“是呀是呀,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鼓励。有位研究心理学的外国人马斯洛认为: 人的各种需求可归结为吃喝拉撒睡、安全健康、社交交往、人格尊重和价值认同的五个层级, 只有最低限度满足了需求,就会有向往高一层的欲望。仔细想想“聚会”不仅将这五个层级“一勺烩”了而且少了很多折腾,所以怎会不“刚需”?
说起来,最有名的“聚会”当属王羲之笔下“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文人雅集,曲水流觞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雅固然雅,但百姓难以望其项背;另一种被称为“林中七贤”的聚会则狂放不羁、恣意汪洋,凡人怕是学不来那份洒脱,最多喝高了喊两嗓子而已。
如今也有远胜古人之处。 每次聚会都有拍照环节。 还有热心人劳心劳神洗印分送。 有网络、智能手机后,拍照只要“一二三茄子! ”分把钟就能在群里看到一堆“凝固”的方才,任由挑选;如今又有新玩法:明明拍得是照片,但分享的是短视频; 拍照时尊长有序、 正襟危坐的众人,在视频里个个眉开眼笑、亲切交谈还有叫好拍手、昂然离席的场景;短短数秒看着似也不似、像亦极像。其实下载个小玩意就人人能弄,但却宣告“有了AI聚会更精彩”。
聚会是刚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