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芊
凌云街道是一个典型的居住型社区,下辖28个居委、59个住宅小区, 老年居民占比较高。由于信息获取渠道有限、行动能力相对较弱,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常面临诸多实际困难。 如今,通过一套高效响应、温暖贴心的“民情快办”服务机制,“银发族”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家中自用区域的水管破裂,维修责任通常不属于物业服务范围,对于只有老人在家的家庭来说,联系专业维修人员成了一桩难事。在凌云街道书香苑居民区,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妇就亲历了这样的困境。距出国探亲仅剩三天,家中卫生间埋地管道因老化突然破裂,渗水已影响到楼下邻居。 按规定,维修本应由业主自行安排,但原施工队评估认为需大面积开挖地砖、 更换管道,耗时至少四天。 老人早已订好机票准备前往国外与子女团聚,新房客也即将入住,维修与出行计划难以兼顾。
情急之下,老人向居委会求助。书香苑居民区党总支五分钟内启动“民情快办”应急机制,迅速联系物业经理、维修负责人和楼下住户,半小时内完成现场勘查。 物业承接维修项目后,确定了最小开挖面积、 最快修复方案,力争三天完工;网格员协助选购材料并通过微信与老人确认;居委干部负责向楼内居民做好施工沟通与噪声解释,并安排24小时连续作业, 并承诺:“二老放心收拾行李,这里一切交给我们!”网格长全程跟踪进度,每日三次汇报, 及时消除老人顾虑,真正实现了“马上办”“联合办”“贴心办”。
依托“党建引领、网格支撑、物业协同” 的三位一体机制,党总支统筹调度,采取“不间断抢修、多工序并联”的方式协调团队连续施工,大幅压缩工期。 最终, 维修工程提前半天完成,在老人登机前圆满结束。物业经理通过微信发送验收结果并承诺后续维保。 从接诉到办结不到48小时,既展现了响应速度,更传递了社区服务的温度。
无独有偶,面对居民生活中的琐碎难题,“民情快办”始终给予最快最暖的回应。 此前,凌云街道理工一居民区七十多岁的郑老先生也遭遇了漏水困扰———外面阳光明媚,屋里却下起“小雨”。 他想起小区张贴的“民情快办”二维码,随即扫码反映:一是急需止漏,二是修复被水泡坏的墙面。
信息直达居委会,工作人员迅速联动物业和“‘三旧’变‘三新’”工程队上门检查,发现是邻居屋顶一台老旧太阳能热水器出现问题。邻居是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无力自行处理,同意授权拆除并委托居委会帮忙。
工作开展并不容易:热水器位于斜屋顶,体积大、重量沉,还需从六楼搬运至一楼,拆除和运输都充满风险和挑战。理工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新垠立即召集物业和工程队现场商定方案:物业负责专业拆除,工程队承担运输、屋顶防水和墙面修复。 确定方案后,各方迅速行动,当天就解决了漏水问题。第二天墙面干透后,工程队立即为郑老先生修复了损坏的墙面。“我一个独居老人遇到这种事真不知道怎么办, 扫个码这么快就解决了,太好了! ”郑老先生高兴地说。
凌云街道通过“民情快办”机制,构建起“快速响应、高效处置、精准服务”的社区治理体系。以党组织为核心, 强化网格协同与多方联动, 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与民生服务, 始终以群众满意度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真正把“急难愁盼”化解在基层,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银发族”家中堵漏不“堵心”
凌云街道“民情快办”把“急难愁盼”化解在基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