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艺飞
在社区治理的日常里,“走四百”(进百家门、 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工作是社工们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在长桥街道长桥四村,这份看似平凡的走访被赋予了更深的温度,还逐渐探索出一套既系统又温情的工作机制,让社区治理在细微处见真章。
上门听拉近居民“零距离”
“只有走进居民的家,才能走进他们的心。 ”这是长桥四村社工们的共识。 社区块长潘泓在得知居民刘阿姨不幸失去女儿的消息后, 第一时间上门安慰, 并协助她申请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 为这个失独家庭送去了安慰, 这份及时的陪伴与帮助远超“事务性工作”的范畴。 如今,老人遇到难处,首先想到的便是联系块长, 这种信任的背后, 是长期走访积累起来的深厚情感。
踏实干提升居民“满意度”
解决问题的方式,折射出居委会干部的智慧。 一次走访中,块长成昊发现楼道里放着一台老旧缝纫机, 既无法简单处置,又影响环境。居委会主任朱小玲想到了社区里的一位“缝纫达人”,经过沟通协调,缝纫机成为社区公益服务的资源。 这样把“问题清单”变为“满意答卷”的柔性治理,正是长桥四村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认真做争当居民“贴心人”
把居民的事当成自家事,是长桥四村社工们的另一条原则。独居的雷伯伯因长护险评估结果与自身健康状况不符而焦虑不安,潘泓得知后,立即上门解释政策,协助申请复评。 在老人因高血压住院期间,他不仅持续跟进,还整理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指南,主动联系老人女儿,搭建起“子女—社工—老人”的三方关爱网络。 最终复评成功,老人连连致谢。
雷伯伯持续32天的长护险“升级战”, 正是长桥四村推行微网格“关爱三联动”工作法的缩影:联动设备,街道为高龄独居老人配备烟雾报警等多项智能检测设备;联动政策,社工在走访中精准识别居民需求,主动匹配政策资源;联动亲情,子女、社工、志愿者共联,在首要责任人子女之外, 社工与志愿者持续补充关怀, 形成长效陪伴机制。
长桥四村还积极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 既关注“一老一小”, 也实现了资源共享与服务共赢。 截至今年9月,长桥四村居委会已收到居民赠送的锦旗5面、12345热线表扬1次,这种“双向奔赴” 的信任关系, 正是“走四百”的价值所在,也是社区治理的灵魂所在。
从“问题清单”到“满意答卷”的奥秘
长桥四村社区治理有“心”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