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永娟 陆海捷
当文学经典遇上视觉艺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近日,“视觉性与文学性”———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本科生课程作品展在画家街汇弘楼开展。 23位上海交大2024级环境设计专业学子,以画笔为媒介,将《兄弟》《82年生的金智英》《飞鸟集》等文学作品转化为鲜活画面,展现设计新人的艺术表达力与创造力。
展览现场,一幅幅风格迥异的插图与藏书票引人驻足,高饱和度色彩还原《兄弟》的荒诞氛围,淡雅的水彩勾勒出《82年生的金智英》的女性困境,中西结合的笔法构建了《贝伦与露西恩》的奇幻世界……这些作品均源自交大设计学院本科生基础课程《艺术表达》,是23位学子对“文学插图创作”主题的深度探索。
课程指导老师陈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课程设计的核心是让文学与绘画“双向奔赴”。“我们要求学生精读一本文学作品, 用插图呈现内容与意象, 再结合藏书票创作尝试版画技法。 ” 他提到,课程还首次联动虹桥半岛版画工作室,通过校社资源互补, 为学生拓展表达维度,“最终23位同学交出了23组原创作品,每一组都是他们对文学的独特理解,完成度和创造力都超出预期。 ”
展品中,杨羿创作的《贝伦与露西恩》 插图格外吸睛。他用可调控深浅的科学毛笔,融合西方光影技法与中国画的笔法顿挫,还原出心中的西方奇幻世界。杨羿坦言,“这是圆了我初中时的梦。 ”
另一位参展学生罗梓菡则用签字笔与黑白线条,为余华《细雨中的呼喊》创作插图,以动物特质呼应角色性格。
据了解, 本次展览是23位学子一学期课程成果的缩影,也是交大设计学院基础课程“求同存异”教学理念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