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信芳
上海多伦路南端,201弄弄口竖立着一块石碑, 上面写着:“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地点”。“左联”成立于1930年。 去年年底,我怀着崇敬心情再次走进会址纪念馆。在二楼陈列室里,一张张照片和一份份资料记载着左联筹备、成立和发展的经过。
这时,柔石、李伟森、殷夫、胡也频、 冯铿五位作家的木刻画像扑入了我的眼帘。 他们就是史称的“左联五烈士”。
2012年,我曾去上海华东医院看望学者、出版家丁景唐先生,时年他92岁。丁景唐曾是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他是研究鲁迅、瞿秋白和“左联五烈士”的专家,著述丰富。
丁老告诉我,左联的成立,表明中国革命作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团结与统一, 中国革命文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因此国民党反动派穷凶极恶, 对左翼作家进行了疯狂镇压, 其中最瞩目的就是“左联五烈士”,即柔石、李伟森、殷夫、胡也频、冯铿五位作家。1931年1月17日, 他们在上海汉口路东方旅社秘密开会, 不幸被捕。 仅二十天,1931年2月7日在上海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秘密枪杀。
五位烈士是革命文学的代表, 作为中国文坛中的一支新锐力量, 积极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初期发展。 左联五烈士出身不同,经历不同,但却有着同样的抱负,他们的文章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中以柔石的小说和殷夫的诗歌所产生的影响较为突出。 他们被害后,“左联” 发表了抗议和宣言,指斥反动派的罪行,得到了国内外进步力量的支持。 鲁迅先生先后写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为了忘却的纪念》等文章,深情地称颂烈士们的革命精神和文学成就。
丁老简单扼要, 向我介绍了这五位烈士。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 浙江宁海人。 1928年在宁海县任教育局长期间, 家乡农民暴动,被涉及,遂离乡来沪。 9月,住进了横浜桥景云里与鲁迅为邻。作为鲁迅的助手,同组了朝花社,并编辑《语丝》《朝花》等。1930年,参加左联。 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鲁迅闻讯他被害后,写下悲愤诗篇:“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左联《前哨》出“纪念战死者专号”悼念。 柔石等“左联五烈士” 现迁葬于龙华烈士陵园。
胡也频(1903-1931),原名胡崇轩, 出生于福建福州。 1925年于丁玲结婚。 1930年5月, 加入左联,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伟森(1903-1931)原名李国纬,湖北武昌人,职业革命家。1928年春到上海。1928年5月创办《上海报》。 同年,翻译作品《十年来之俄罗斯》《俄国革命画史》《动荡中的新俄农村》 等相继出版。 1930年“左联”成立后,与柔石、 胡也频共同负责培养工农通信员工作。 1931年1月17日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2月7日,惨遭杀害。
冯铿(1907-1931)女,原名冯岭梅,广东潮州人。1926年毕业于汕头友联中学,在乡间小学任教。1929年春到上海, 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开始发表习作。
殷夫(1910-1931)本名徐柏庭,殷夫为笔名,又名白莽。 浙江象山人。 殷夫给我们留下了诗作99首,译诗11首。 生前作品结集未能出版,建国后编印了诗集《孩儿塔》《殷夫选集》《殷夫集》。
丁老特别指出:这“左联五烈士”都是年轻人,柔石牺牲的时候只有29岁。 殷夫更小, 只有22岁。他们忧国忧民,以革命文学呼唤民众觉醒。在险恶的环境下,依然坚持英勇斗争。
丁老还告诉我,1983年12月, 赵世炎夫人夏之栩致函中共中央,建议在龙华建造烈士陵园,得到了中央的支持。

2025-07-14 总第1838期
上一期下一期
以笔为戟,叱咤风云
--请记住“左联五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