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继海(中)转赠黄道婆剪纸作品

林秀梅(右一)在演示“三锭纺车”技艺

用上海土布做拼接画

丝竹展陈

现场交流非遗技艺
文/记者 殷志军 徐喆衎 图/资料
徐汇风华,浦水腾波,绮梦未央。 念黄婆转轴,革新棉纺,织云团粲,纹样生光。 沪藏连心,歌深情重,携手京城展锦章。
不久前,2025年中华优秀文化体验项目展在北京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迎来了“徐汇时刻”。 此次徐汇以十大特色板块为脉络,将城市发展、历史底蕴、文化传承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融合,呈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实践,记者回访有关参展人员,一同回眸高光片断。
人民城市里的“共融密码”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如同一把钥匙, 打开了上海与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幸福之门。
从过去到未来,红色记忆是各民族团结最浓的底色。 百代小楼里,《义勇军进行曲》从这里传向全国,成为凝聚各族人民的精神号角。 龙华烈士陵园、邹容纪念馆等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自身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4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模速空间”与青年创新人才交流时强调“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 在“模速空间”,“数说徐汇”AI视频播报着民族创业者的创新故事: 民营企业家将民族艺术基因注入算法模型,打造了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神韵的原创IP,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出海”的新名片。在这片创新热土上,“家在上海·同心共汇” 徐汇民族工作品牌正串联起各民族智慧: 在地校共建机制下,9所高校师生与社区居民一起办活动、解难题,在共商共议中加深理解、增进认同。
市井烟火里跃动着红色信仰的温度,传统治理中生长出数智浪潮的活力,“何以上海” 的答案,藏在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每一步里。
非遗里的“共创活力”
华泾镇黄道婆纪念公园作为国家级非遗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传承单位亮相展览现场。 73岁的区级非遗传承人林秀梅展示的“三锭纺车”技艺更是让参观的市民朋友好奇不已,每天都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一刻不得闲。“虽然很辛苦,但大家对黄道婆、 对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如此喜欢,我也很开心。 ”林秀梅告诉记者。
此次的中华优秀文化体验项目展由上海、西藏联合承办,展陈期间西藏的非遗传承人对“三锭纺车”技艺非常感兴趣,一有空就来和林秀梅请教如何运用脚来操作纺车;而不少北京市民几乎天天来打卡,从一开始观看到亲自体验“三锭纺车”,从能纺一根线到能做到两个锭子,大家对“三锭纺车”的热情是林秀梅始料不及的。“还有不少人说下次来上海,一定要来我们馆里,再试试‘三锭纺车’,我们的非遗技艺如此吸引人,我觉得我有责任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林秀梅说道。
在展陈期间,黄道婆的故事让前来参观的人们动容。 作为黄道婆纪念公园学术顾问,也是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遗基地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非遗和传承应用中心的特聘研究员的方云告诉记者,宋末元初,黄道婆从乌泥泾(今徐汇区华泾镇)辗转来到海南,并把从海南黎族学到的纺织技术带回家乡, 后改良多项棉纺织技术、进而推广的人生经历,让她自身成为一个民族文化交融的使者;与此同时,随着各地棉花的种植和棉布的运用,再到黄道婆改良技术后所形成的棉纺织产业集群,延续到近现代上海棉纺织产业的发展,棉纺织技术造福民众的故事成就的“衣被天下”,成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
参展期间,还有一件令人欣喜之事。“上海剪纸” 市级非遗传承人孙继海将20年前创作的黄道婆剪纸作品, 带到了2025年中华优秀文化体验项目展的徐汇展台, 赠送给黄道婆纪念公园,期待共同用非遗技艺讲好“各民族文化互鉴”的故事。
协作里的“共同富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在“山海情深”篇章,徐汇与云南、西藏、新疆等地的对口帮扶,是“中华民族一家亲”最温暖的诠释。
从黄浦江畔到雪域高原,从产业帮扶到文化互鉴,徐汇搭建起各民族共同富裕的“连心桥”:通过医疗赋能、教育助力等方式,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泸西县、元阳县、屏边县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对口地区,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呈现了近年来携手共建的有力实践和丰硕成果。
日前,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2025年第二期中华优秀文化体验项目结束了, 黄浦江畔与雪域高原携手共建共同富裕的心愿始终如一。 就如同乌泥泾棉纺织技艺的传承,不仅是产业提升,更有着文化互鉴,而这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鲜活写实,更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永久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