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参加一场科学报告会,报告人是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原研究员纪开萍。 她说,我是云南临沧人,小时候一到雨季,就会和乡亲们上山采野生菌,这其中大多数是牛肝菌。那时候就觉得, 一家人一起吃一顿香喷喷的牛肝菌真是弥足珍贵的事情。 2001年,在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的我开始着手研究西双版纳地区特有野生食用菌的人工驯化,黑牛肝菌就是其中之一。我打破固有思维,大胆地提出黑牛肝菌脱离宿主树的人工栽培是有可能实现的! 从此,我就一头扎进了这项没有前人成功过的研究领域里。 过了十年,我终于成功研发出黑牛肝菌的人工栽培技术,后来被曾在云南插队落户、后成为企业家的上海知青慧眼相中。又经过十年,终于让富有营养价值的牛肝菌走出西双版纳,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美食!
会场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就像在酷暑中喝了杯冰凉水,我豁然明白,记者要有新闻敏感性,科学发明要有科技敏感性。
众所周知,新闻记者要有新闻敏感性,要在别人没有关注的地方“看”出新闻来;在别人看不出新闻的地方“看”出新闻来。 同样,科技工作者也要有科技敏感性,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化解问题。 同样是查资料,许多人看到的是“已经查明绝大多数食用牛肝菌都是外生菌根菌”, 就作为定论,不敢轻举妄动,而纪开萍却脑洞大开,看到“绝大多数”是如此, 那就是说并不铁板一块,也有可能存在“例外”。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再加上勤奋地钻研,“十年磨一剑”,终于找到了这个“例外”,化解了问题,让科学技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纪开萍本人也成为宏博集团的首席科学家。
敏感性,其实是对事物的洞察能力, 对某些问题的心灵感应。科技敏感性从何而来?有人说, 它来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窃以为,科技敏感性当然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但还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 沙里识金的眼光。科技发明七分靠勤奋,三分靠天赋。同样,纪开萍为了让更多人“吃上一顿香喷喷的牛肝菌”, 经过近300次失败,为世人奉献了新的佳肴。

2025-07-14 总第1838期
上一期下一期
发明要有科技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