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欲晓,黎明的第一缕曙光划破天际顿时唤醒了这座沉睡中的城市, 上海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天, 我睁开双眼微微起身,迎接着‘魔都’又一个24小时的到来。 ”这段话出自《觅·境———上海滩二十四小时》。
作者邱力立不是专家学者, 而是一位80后的国企员工。 他是一位资深的上海老建筑爱好者, 通过实地摄影与记录、 深入探究与考证写成这本书。 而这本书的内容在当下林林总总描写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书籍中也是别具一格。
以一位虚拟的上海“老克勒”王士显的第一人称讲述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及其背后的故事是该书的特色之一。相较同类型其他书籍以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这一安排更凸显亲切感与历史厚重感。以时间为主线串联全书是该书的另一特色。相较同类型其他书籍和作者的另一本书《觅·境———旧时光里的上海滩》以建筑风格或建筑所在区域为线索划分章节,这一安排令人耳目一新:上海滩24小时,划分了24章,介绍了24幢(处)优秀历史建筑(群)及其背后的故事;与前两年大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有异曲同工之妙。 各篇章之间的语句过渡流畅自然。 比如:从第二篇讲述苏州河上桥梁的故事过渡到第三篇讲述城隍庙的故事, 就用了这样一段话:“讲了这么许多有关苏州河上桥的故事,不知不觉时间已经来到了早上7点,不少朋友一定觉得肚子咕咕叫了,莫急,我这就带你们去一处既有浓郁文化底蕴又小吃店铺林立的地方,让我们在那里边听故事边品尝美食。 ”
中西风格的建筑兼收也是该书的一大特色。 当下大多数讲述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书籍包括作者的另一本《旧时光里的上海滩》都侧重西式的花园洋房或公寓住宅,而主要集中在黄浦老城厢的以江南园林为代表的中式建筑鲜有涉及,该书填补了这一空白。 豫园、城隍庙、露香园、文庙、世春堂、沉香阁、小南门警钟楼等位于老城厢的中式建筑, 作者都着墨颇多予以描述。 尤其是书末“彩蛋”———《扩展阅读》一章中有关城隍庙地区世春堂、沉香阁、小世界这几处建筑及其背后的故事都鲜为人知。 位于福佑路上的小世界是城隍庙地区鲜有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西式洋楼。书中讲述了百年前爱因斯坦途经上海时游览此地、“越剧”之名在此处首次叫响等往事,而小世界于我而言则是上世纪70、80年代作为“文化电影院”观影的难忘经历。日前,去豫园地区办事,特地再次前往该处,望着这幢楼感慨万千。
重考据、多正史、少戏说是该书的重要特色。 从书末所附的46册(篇)参考文献和正文中引述的不少文献可见作者对历史的一种敬畏。 由此,许多结论也成为作者的独家考证成果,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通过详细考证,作者澄清了丁香花园的主人是李鸿章小妾丁香、李鸿章之子李经迈和莫氏夫人等谬传,证实了曾经的住户是开滦矿务局管理人员 Mr & Mrs Calder Marshall; 同步考证了花园内的绿色琉璃龙墙系拍摄电影所砌。
白璧微瑕的是,书不是竖版本的,因而目录竖排不太妥当。
总而言之,这本书着实是了解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和文化风貌的佳作。